主谈三方面,场地设计、人员安排、成本管控思路,欢迎各位共同探讨。

一、场地设计
中转场的核心如同木桶的短板效应,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同理,从卸车环节一直到装车,你的场地最大处理能力也是取决于你的瓶颈模块。

理论上木板保持高度一致是最优设计方案,实际受租金、场地图等因素限制,过于理想化,但还是要保持大致一致,接下来的人员才好安排。

举例:
1、一条皮带机处理能力按3600件/h,两个人卸货1800件/h,那么一条主线最多对应3条卸货口。如果设计4条卸货口,那就造成了设备、人力浪费。

2、假如一条主线abc三个卡位分别对应20、30、50件,单排位置你会如何安排前后顺序?

理论最优是按件量高低分别对应50、30、20,因为这样需分拣件数最少,总体下来只需分拣100+(100-50)+(50-30)=170票,因为c不需要分拣剩下的全是他的(没有回流件前提)

如果反过来摆位则变成100+(100-20)+(80-30)=230票,效率直接提升35.29%,当然我们允许一部分的重复分拣,进行微调,以保证最少人力投入。

二、人员安排
做人员安排之前,你手里要有实际的数据支撑。

1、各模块处理能力(即木桶效应)
2、各卡位员工处理能力
比如卸货单人1000件/h、双人1800件/h,分拣1200件/h等,这个需要场地实际情况进行测算。
3、中转的班次信息;
4、各时间段的到货信息

应该知道要做什么了吗,有了以上数据,可以根据不同时段到货量,将全天的每个班次最低卡位配置进行梳理,有了卡位人数,每天最低上班人员对应就有了。

当然可以借助强大的excel规划求解协助,可以匹配出勤时间、人数的最佳方案。

后通过排班优化、员工技能学习就可以进行人员优化、提升整体效能。

三、成本管控原则
1、按照劳动强度、技能要求划分工序。
2、技能要求低的工序(比如装卸货)使用小时工;
3、可以考虑适当的模块外包;
4、建议自由员工占比50%以内;

为什么这样划分,因为小时工成本普遍只有自由员工的1/3,而且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