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刘孟辉

为经济发展“通脉”靠什么?靠交通,靠物流。

现代物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起到串联作用,一个完整可靠的物流体系,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支撑,甚至孕育出一个产业集群。

“十四五”,湖北省物流业将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11月25日,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行了解读。

服务区域发展布局,分类做强物流枢纽

《规划》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及我省区域发展布局,依据区域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商业网点规划衔接,提出构建以国家级物流枢纽为骨干,以省级物流枢纽为支撑,以区域性物流枢纽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物流枢纽体系。

国家级物流枢纽建成什么样?《规划》提出,武汉重点争创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大类型功能协同的国家物流枢纽;襄阳、十堰积极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宜昌以现代化区域性枢纽港口建设为引领,夯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鄂州以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为契机,打造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按照《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湖北省物流枢纽布局,我省17个物流枢纽定位清晰,分工明确。

武汉、襄阳、宜昌、十堰、鄂州5个国家级物流枢纽,辐射中部乃至全国,围绕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和生活消费需求,建设集应急、冷链、快递、联运等多功能于一体、设施集约的物流节点。

黄石、荆州、荆门、孝感、黄冈5个省级物流枢纽,紧扣主导产业在城市间的合作发展,强化与国家物流枢纽的分工协作和有效衔接,打造我省物流枢纽系统的基础支撑。

咸宁、随州、恩施、仙桃、天门、潜江、神农架7个区域性物流枢纽,围绕服务本地生产服务、生活消费需求,建设功能集聚、设施集约的物流节点,强化与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联动。

打通更多“最后一公里”,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

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基础设施,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武汉阳逻港、黄石新港、鄂州三江港、宜昌长江三峡枢纽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襄阳港、荆州港、荆门港等一批多式联运项目,推动鄂州花湖机场多式联运工程,创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多式联运品牌线路,加快形成连通全球、覆盖全国的多式联运网络,加快建成国家多式联运区域中心。

同时,以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重点,推广应用多式联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

当前物流业发展的“短板”之一——物流终端网络,也将补齐补强。

在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干支线衔接型物流配送中心、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和配送车辆停靠装卸配套设施,建立即时配送服务规范。统筹邮政、快递企业资源,推动收货站点、智能快件(信包)箱、智能充换电站等资源共享。

在乡村,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整合各部门现有站点资源,加快农村邮政网点、“三农”服务站、农村综合服务社等终端设施布局,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力争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

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提升物流创新发展能级

《规划》提出,“十四五”我省将整合交通、民航、铁路、邮政、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信息资源,开展湖北省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前期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全省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共享。

物流设施将变得更“聪明”。《规划》提出,将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推广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完善智能快件(信包)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设施。

物流服务将变得更“绿色”。《规划》提出,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针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等废旧物资,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推动全省快递业务实现电子运单全覆盖,大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标准化托盘等应用比例。

此外,物流业将更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商贸业融合,为现代产业服务。

包括,加快发展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制药、高端电子消费产品、高端精密设备等我省高附加值制造业的航空货运服务,加大“卡车航班”开行力度,构建高价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务网络。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以武商、中百、中商等骨干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推动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共同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平台,提高快速响应及资源共享能力。

应急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特种物流等一批专业性物流服务体系,也将加快构建。

在武汉,将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中心、国家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和应急物流枢纽,在黄冈、襄阳、宜昌建设3个省级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咸宁、随州和恩施建设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同时,提升现代物流对大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配套服务能力,加强跨区域大件物流通道线路设计,推动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大件物流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