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往事,也看新势。

采访、撰文:子非路 编辑:火柴Q

设计:一凡 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ID:jazzyear)

「塑造者」No.34

2135亿元交易额纪录定格时,10.42亿个包裹才刚刚上路。

2018年的天猫双11,除了再次将中国消费狂欢推向新高潮外,也标志着中国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单日十亿级快递订单时代

这么多包裹,在美国要送上20天、在英国要送上4个月,数量相当于2006年中国全年的快递业务量,连起来足以绕地球赤道7圈。

双11过后的十来天里,中国各家快递公司仍需昼夜不歇地消化不断涌入的包裹。今年,网友又晒出了快递小哥半夜发来的短信。快递卡车着火事故见诸报端,甚至催生了新型“你的快递正在燃烧”类电话诈骗,警方还得专门辟谣。

这些段子般的行业苦难并非玩笑。10年来双11当天物流订单量从26万件飙升至10亿量级,每年11月由此变成了快递界的“大考日”。

今年,关于快递的新故事是这样的:在创造了双11的阿里老家杭州,一个半夜在小区投格子柜的快递小哥发现了一个头发蓬乱的人正在鼓捣电动车上的快递,颇具正义感的快递小哥一把抓住对方,认定他是小偷。这位“小偷”解释自己是业主,是一位双11每天加班的程序员。但快递小哥并不相信——这个点儿才回来,绝对不是体面的“修电脑的”。

狭路相逢的快递小哥和程序员小哥,可能都没意识到,他俩秋夜的邂逅有某种辛酸的意味:一个是送快递的,一个是搞技术的,正好是电商狂欢背后两个最辛苦的行当。

事实上,因电商而兴,也因电商而苦的快递业想要进击、突围,最需要的正是一群搞技术的人

2013年,在对双11快递爆仓忍无可忍后,阿里巴巴砸下巨资成立了菜鸟,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传统快递行业的痛点。

菜鸟行至5年,双11行至10年之际,这家公司,可以作为窥视中国快递业历史与未来的一扇窗口。

这是一个产业与科技碰撞、屡番试错的曲折故事;是一个顶住压力决定“飞行中换引擎”的勇猛故事;也是一个在科技的助力下,让中小企业和普通人享受普惠服务的故事。

至暗时刻

对中国的快递行业来说,电商兴起是他们的命中贵人。其中,始于2009年淘宝商城(后来的天猫)的双11促销活动集中体现了贵人之力,但也在不久的将来狠狠“虐”起了快递行业。

初见总是美好,双11的头两年,让中国快递业久旱逢甘霖。

彼时,快递江湖虽有企业千家,但多为散兵游勇。几年前,顺丰还被人叫作“老鼠会”,因为他们在深圳的办公室藏在一个小卖铺后头。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创始人都来自桐庐县的小山村,90年代靠坐火车人肉递送外贸报关单起家,人称“桐庐帮”。

2002年之后,伴随eBay入华、淘宝崛起,中国电商业崭露头角,成了快递业继外贸之后的新市场。

敏锐者马上意识到了机会,圆通老板渝渭蛟就曾在2005年的春节跑去杭州找马云,希望和淘宝合作。桐庐帮的全国件价格是18元,淘宝把价砍掉了1/3,渝渭蛟还是咬牙答应了。

到2009年10月,快递行业迎来政策转折,新《邮政法》实施,结束了十几年来民营快递公司和邮政、公安打游击战的黑户历史,全行业正期待新的黄金增长点。

1个月后,淘宝商城就给他们带来了惊喜。为了拯救当年业绩平平的淘宝商城,刚上任淘宝CFO的张勇(逍遥子)想到了一个点子:在十一黄金周和圣诞节之间搞一场促销活动,日期定在了光棍节11月11日。

没料到,这一票玩大了,参与商户仅27家,一天内却产生了5200万元交易额、26万个快递包裹。到第二年,这两个数字更是飙升至9.36亿元和100万件。

但蜜月是短暂的,头两年双11的包裹量给快递业带来了增长,第三年,惊喜成了惊吓。

这一年的双11是特殊的“三11”——2011.11.11,号称“世纪光棍节”,消费热情空前,包裹量惊人地翻了22倍,猛增至2200万个,几家快递公司着实被“噎”住了。

那会儿在淘宝商城物流事业部的文颂(陈敏)对「甲子光年」回忆,他当时在一家快递分拨中心目睹了绵延数公里的几百辆卡车长队,队伍几乎不动,许多货车司机只能气得“骂娘”,连续1个月,天天如此,各大快递公司的分拣中心几乎全部瘫痪。

“快递爆仓”头一回成为新闻热词。

双11期间排长队的物流卡车

爆仓的原因,一是行业缺少全局信息,无法预估流量、提前布局安排。二是关键环节的低效率阻碍了整体效率,当时整个快递行业的运转模式相当原始,至关重要的分拣环节全靠人力:包裹进入各级分拨中心后,专门的分拣员会用钩子捞出包裹,浏览纸质面单上的地址,然后拿大头笔在包裹上写上内部区域编号。

能凭脑子记住几十上百个代码的工人相当稀缺。培养这样一个“能写大头笔”的人才,快递公司得花半年,但少了几个这样的工人,整条分拣线就会断掉。

犹如盛会中的踩踏事故,双11极大地挑战了快递行业的整体运力。

2012年,第四个双11来临,物流事业部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七八月份,淘宝商城刚改名天猫不久,文颂收到指令,天猫物流事业部要对整个双11的物流状况负责。这个部门开发了一个叫“雷达预警”的产品,希望通过可视化监控网点和包裹流量,估测全国的物流数据。不过这一年双11前,产品刚刚上线,技术上无法保障,而且即便预测准确,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爆仓”。

被指派担任双11项目PM后,毫无头绪的文颂做了两件事,一是看春运怎么做,二是看灾难片里怎么做。

按天猫内部定下的交易额比上年翻番的KPI,文颂分流了路线,给到快递公司,让他们准备相应的资源。同时,他和同事还准备了异常预案——如果包裹量超出预估,天猫会提示商家放慢发货速度,同时让快递公司不要急着揽收。

更精确的物流数据将由天猫小二们人肉获取。他们将被分去各大快递分拨中心蹲点,站在路边一台台数货车数量,超过一个阀值即视为爆仓。一旦爆仓,天猫会和商家沟通,给消费者发出预警。

快递公司同样严阵以待。

双11来临前夕,各大分拨中心安排好24小时三班倒,采用加盟制的通达系公司,展现出强大的社会调度能力,快递员呼亲唤友弄来了一大群临时工。还有快递公司计划将加班餐中的泡面全部换成包子,只为节省几分钟的泡水时间,并且要求所有高管下一线分拣、装车和派送。

一切准备就绪后,11月11日凌晨终于来临,天猫的同事们盯着大屏幕屏住呼吸,交易额比上一年同比高了近四倍!文颂整个人木了,同事们欢呼鼓舞着切庆功蛋糕,他一口没吃。

不出意外,快递公司还是爆仓了

搞不定物流,文颂决定先稳住消费者。在订单入口查询物流时,消费者能看到一小行提醒:双11物流拥堵,快递派送缓慢,恳请谅解。

但请求理解的苦情牌终归是下策,经过4年双11,阿里内外认识到,因为整个物流行业的滞后发展,看似风光的双11到了不可持续的危险时刻。地上跑的物流问题不解决,网上飞奔的电商狂欢便只是海市蜃楼。而且第四个双11的经验已表明,电商平台要想置身事外地解决物流问题,不太可能。

阿里必须做点什么了。

鼠标+水泥

2013年5月28日,卸任阿里巴巴CEO 18天后,马云突然宣布复出,一个新身份是“菜鸟网络董事长”。早在2007年阿里的一场战略会上,马云就不无担忧地预言,物流将成阿里电商发展的短板。

49岁的马云要砸千亿入局物流行业的消息,被外界视为“天命之赌”。三通一达、顺丰入了少量股份,但对菜鸟的揣测还是流传开来:阿里会不会像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京东和苏宁一样,电商做大后干脆甩开合作伙伴,自己送快递?

2013年5月菜鸟网络成立

马云放下话,菜鸟要做平台。对内解释时,他举了一个很土的例子:物流行当几百年前是镖局干的活,阿里巴巴这点小胳膊小腿怎么做得来?

没点破的另一层意思是,阿里电商发家靠的就是做平台,他们对这套打法熟悉,而且阿里的电商非自营、体量又极大,就算想自己做物流也很难。为了确保菜鸟不会走偏,马云给菜鸟画了个圈——员工不能超过5000人

但菜鸟究竟要做什么,不仅外界看不懂,没搞过物流的内部也很迷茫。菜鸟成立前,马云带着菜鸟的元老和股东们在上海兰心会讨论,他定下大方向——菜鸟一定是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是一个平台型公司。

在马云宣布担任菜鸟董事长3天后,5月31日,阿里内一位雷厉风行的传奇女性Judy(童文红)被马云指派担任菜鸟COO,菜鸟CEO由张勇兼任。上任后,Judy从集团内拉了一帮写代码的人;但在业务线上,她没找集团要人,因为她清楚“原来淘系的团队不具备对整个物流运营和供应链的理解”,菜鸟于是从亚马逊、京东、宝洁等公司挖来了一批做物流供应链的人。

刚搭好班子时,菜鸟内部一直无法统一意见。马云最初给菜鸟的定位——无论是“技术驱动”还是“平台型”,都太抽象。分别来自IT和物流行业的高管们背景不同,经常为公司发展模式争得面红耳赤,最大的争议点是:菜鸟应该轻量化发展,还是做重?

反复争论中,菜鸟逐渐明确了大方向:他们要干的既不是传统物流,也不是纯粹的互联网,而是做“合作伙伴干不了的事”,把技术和物流结合。一言以蔽之,就是“鼠标加水泥”。

不过,这一阶段的菜鸟仍处于童文红说的“知使命,不知办法”的阶段。但容不得团队多想,2013年的双11又如期而至。

为了应战,菜鸟升级了雷达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提示商家哪条快递线路拥堵、天气可能造成什么影响。技术同学想的是,A线路爆掉,商家可以走B线路,A公司有问题,可以走B公司。

这算是菜鸟的技术首秀,思路是让菜鸟充当指挥中心的角色,尝试用数据和技术更合理地为快递运输规划路线。

这一年,也是阿里开始全面系统备战双11的一年。集团内部作战手册细化到时间点和执行人,核心作战人员全部配备对讲机,要求能在几分钟内应对任何意外状况。文颂穷举了暴风雪、地震等极端状况,做了100多个物流预案。

但在这个万事俱备的双11,局部爆仓仍然存在。

2013年11月11日,阿里宣布双11交易额突破350亿元大关,物流订单量达到1.52亿个,两个数字都比上年翻了一番。

菜鸟精心研发的雷达系统虽然技术上稳定了,但光靠雷达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爆仓——因为雷达系统本质上做的事是打通数据,调配运力。在2012年双11 时,全行业十几家公司全是拥挤状态,所有线路都是红色,没有绿色、黄色,根本不像技术人员设想的有调配的余裕;到了2013年,虽然通过新增区域和网点的流量预测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因为关键的快递分拣环节还是靠人工完成,仍无法突破“生产力的限制”。

这一役后,菜鸟团队发现:光做调配、规划是不够的。在运转靠人力、没有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物流行业,只做一个指挥系统,好比在跑满骡子和马车的土路上指挥交通

回头看,菜鸟接下来无非得做两件事:一是修路,搭建行业的数字化基础;二是骡马换车,让每个行业参与者、每个环节都有更高的效率。只是当时,菜鸟自己无法完整、细致地总结这条路径,以及想清楚到底得走多深、多远。

飞行中换引擎

虽然当时对发展路径并不完全清晰,但在2013年之后,菜鸟已经隐约意识到,它们必须比之前做得更深一步——打造物流行业的数字化高速公路,连接卖家、电商平台、仓储服务商和快递公司,让各项物流数据要素充分流通,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效率。简单来说,就是“要致富,先修路”。

不过,菜鸟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内部的路都还没打通

当时,发展多年的阿里电商体系内部已有不少提升物流、快递效率的技术尝试,但各系统处于分散状态,包括能为商家推荐快递公司的推荐物流系统、与消费者下单系统关联的快递信息系统、天猫的仓配一体化系统、天猫家装城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平台、阿里出口平台等。它们彼此孤立,数据不连通。

到了2013年末,菜鸟面临一个关键决策,要不要先整合这些内部系统?

这是公司发展中常见的一个抉择:到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飞行中换引擎”;还是“照顾脚下”?

最终,整合派占了上风。童文红回忆,在2013年12月的一场关键战略会上,菜鸟管理团队在会上拍板,技术部门要剥离当时和天猫联系紧密的物流平台物流宝,并进行重构,使之成为集团内的物流整合平台。

2014年初,从天猫来到菜鸟的兰博(许俊),作为技术架构师,接手了重构物流宝的“烫手山芋”。他们要推倒东一个西一个的“土房子”,重新盖个大厦,再把土房子里的原住民搬到大厦中。最难的就是,一边老的业务要照常开展,另一边兰博和同事要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梁换柱。

兰博跟团队花了两三个月梳理老的业务系统,确定了新的平台化架构:这个新系统必须要连通社会上不同的物流系统,让物流服务成为可以很方便地下单和购买的商品,并且要保障订单被智能地调度和执行。接着,公司的大部分技术力量都扑到了新平台开发上。

7月,兰博和同事们玩命加班,总算上线了“物流宝3.0”第一期,切了几个老业务过去。虽然物流宝3.0当时并没有产生新的功能,也不直接解决“爆仓”问题,但它客观为菜鸟未来提升全行业效率打下了基础。

不过,刚上线时,这个“带病上场”的新系统,表现并不理想,动不动就出一个大bug。电器、快消行业一些大品牌都遭遇过为促销活动准备了几个月,结果因为区域库存不对,消费者一个单都下不了的情况。之后几个月,新系统成了兰博头上悬着的一把刀,他和同事经常半夜被电话惊醒,然后爬起来一行一行查代码、改bug。

到了2014年双11前一周,兰博安慰自己,已尽人事,只能听天命。当晚,他坐在阿里双11总作战室光明顶,眼睛一刻不敢离开大屏幕,好在,到了关键时刻,试运行的物流宝3.0系统没掉链子。

菜鸟工程师奋战双十一

双11刚过,没调休,兰博立即投入“诺亚方舟”项目,这次的任务是要将所有老业务都切到物流宝3.0的新系统上。他私底下跟兄弟们开玩笑,这个项目叫“最后一战”——“打完这一战真的再也不打了。”

公司希望春节前关掉老系统,兰博坚持认为不现实,几番讨价还价,截止日期推至15年3月31日新财年到来前。

此时,成立一年半的菜鸟,终于明确了未来的业务方向:一方面,要做物流、数据和线下联系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和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快递、仓配、末端、农村物流和跨境五张网。

蓝图画出来了,业务亟待发展,系统却还悬在崖边。兰博很清楚,再做不出来,他也没脸待了。一咬牙,兰博和老板私下对赌:2015年3月31日前交不出新系统,走人。

经历了4个多月间数不清的通宵后,兰博和兄弟们终于给项目划上了句号。兰博交出了完整版的物流宝3.0。离截止日期只差一天。

这个新系统后来成了菜鸟对外连接全行业的中枢,众多连通商家和快递公司的数字化产品从平台上衍生、壮大。后来,技术团队又对外输出了一系列物流管理系统,这些软件全部与阿里内部使用的新系统物流宝3.0打通,包括仓库、商品库存、车辆、快递员等大量第三方物流信息均接入菜鸟。

这成了菜鸟进入物流行业的突破口。

上天入地

“修路”初有成效之后,菜鸟总算做成了数字化平台,但掌舵者很快又发现新问题——如果合作伙伴的服务质量不够优质,光做平台没用。

菜鸟必须进入“骡马换车”的阶段,通过帮助合作伙伴攻克拖住效率的短板,将它们变成优质的服务商。

2014年,在启动物流宝3.0系统的同时,菜鸟在仓储发货环节也进行了提升效率的尝试——开始研发一个内部代号叫“大宝”的仓储管理系统(WMS)。

当时,和天猫合作的仓储服务商的系统经常掉链子,导致消费者在天猫超市上下不了单,菜鸟深受困扰,公司内有人提出,不如直接给合作伙伴开发一个好用的WMS系统。

但在项目启动前,公司内部出现了反对声:市场上已经有很多WMS产品,而且其行业属性强,菜鸟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仓储管理系统很可能不专业,正确方向应该是做WMS之间的连接技术。

也有技术人员坚持,如果菜鸟来做WMS,可以一开始就部署在云端系统的计算能力更强大、更稳定

最终,事实证明了工程师们的判断:更灵活、稳定的系统能大幅提升效率。以往开一个新仓,需要重新购置服务器,重新做部署,周期可能长达一两个月。而在2014年底大宝系统上线后,在网页上登录账号就能管理仓库,开仓的IT部署时间被大大压缩。

另一个变化是,仓内订单的处理速度更快了。以往订单下到仓内后,汇单员只能根据订单下发的先后顺序组织生产。但在大宝系统内,算法会根据订单结构进行智能化汇单,同类订单会一起生产,订单生产效率提高了15%。

2018年双11,菜鸟有近70家合作伙伴使用了大宝系统,大宝稳定服务了近万商家,覆盖12个国家、400多个仓库的7亿件商品,接单量超过亿单。

除了仓储管理,菜鸟还改造了快递运输过程中最卡脖子的环节:人工分拣。

解决人工分拣效率难题的是两件事:在全行业推广电子面单和智能分单系统。兰博认为,这真正让传统物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了电子面单和智能分单系统后,消费者下单时输入的地址信息,被自动解码为三段区域编号,不再需要人工标记区域。在仓库订单生成、发货时,快递运输路径已被规划好,沿途和末端的各级分拨中心和快递员,能事先知道之后将分拣和派送的包裹数量,提前做好规划。同时,机器自动分拣包裹也成为可能。

事实上,很多快递公司早就为纸质面单头疼不已。德邦等公司曾上线过自有电子面单系统,但不能和电商平台对接。快递公司自研电子面单,多面临相似难题:各自为阵、非标准化、无法统一支持电商平台卖家;同时这些公司IT力量薄弱,研发成本高昂。

菜鸟可能是行业里最适合出来牵头的公司。2014年5月,当时全社会电子面单使用率不足5%,菜鸟联合三通一达等14家快递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面单平台,向包括非淘宝天猫商户在内的卖家开放免费接入。

2014年双11,对文颂来说值得铭记——此时,电子面单已被中通、圆通、申通、韵达、汇通、德邦、百世、邮政等合作伙伴使用,统计显示当年双11期间,“快递爆仓”正式成为过去。

到2015 年的双11之前,国内排名前15 的快递公司全部普及了电子面单,发货速度提升了30% 。

然而,当仓储管理、分拣不再是最大问题后,末端和其他环节的自动化水平成了新问题。

到2015年后,菜鸟的路径已十分清晰:要搭建整个物流行业的全要素数字化基础;然后沿着物流链逐个攻克行业痛点,改造高强度人力环节——最初是仓储和分拣,然后是“最后一公里”。

要不要做重?”在菜鸟内部已不再是个问题——“黑猫白猫只要能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菜鸟从2015年起加大了对菜鸟驿站等末端服务的投入。这也是C端用户对菜鸟最明显的感知。

而在较少为人知的to B领域,菜鸟从成立起就开始布局仓储,为天猫商家提供可随时扩容的仓库服务。此举曾因成本高、做得太重,引发内外巨大争议。

但更下沉的菜鸟,也给整个物流、快递行业带来了新变量,就是对全环节数字化、自动化的更深探索。

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机器人进仓库:2016年,菜鸟尝试在仓库、分拨中心等场景使用机器人。此前开发的大宝系统,在此时发挥了更多作用,它成为了接入仓储自动化设备的中枢性系统。

从“天上”骤然落到“地上”,让许多习惯了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猝不及防。

2017年11月,元享(朱礼君)和同事脑暴如何用AGV(搬运机器人,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机器人代替人工拣货时,他们还惬意地坐在菜鸟总部写字楼里,一边吹着空调,一边喝着咖啡。

刚过完年,这个海归博士将工位搬进无锡郊外一间冷飕飕的仓库里。一起搬来的还有团队里的几十个同事。他们每天贴着暖宝宝,趴在货架上写代码。

这次,元享接到的新任务,不是熟悉的搜索、预测业务,而是给机器人写算法。

几个月后,700台由菜鸟提供“大脑”、快仓机器人公司提供“身体”的蓝色机器人,出现在这个近3万平方米的仓库内。它们刚开始像喝醉了酒、走路呈S型,后来行动相当轻快。这些机器人,有的带着订单箱,有的挂着移动货架,能精准地相互避让、自动充电。

仓库里的小蓝人

这个未来园区里还增加了IoT设备,能识别人员进出,对抽烟等行为自动报警。仓库里有摄像头能实时扫描仓库内情况,自动计算货物存储和进出数量。

除了在仓储发货环节实现拣货自动化,菜鸟的工程师还和物流行业、机器人行业的合作伙伴在分拣环节实现了分拨自动化。在圆通萧山分拨中心,350台菜鸟“小蓝人”昼夜作业,每天能分拣超过50万个包裹。

在最末端的派送环节,菜鸟也在尝试自动化。ET实验室里一个叫哥德(陈俊波)的工程师小哥,研发出了一款小G机器人,它能跑,能坐电梯,能在开放的社区里送快递。

升级版小G机器人GPlus

另一位工程师方美婷和同事训练出了一款能帮快递员打电话的语音机器人。快递员在网点扫描取走包裹时,这个机器人会自动在后台拨打客户电话,进行“派前电联”,并将客户反馈的收件方式发到快递员手持终端。

在菜鸟之外,积极应用AI、机器人、物联网等多元技术提升物流各环节自动化程度的尝试已是行业大势。今年6.18期间,京东、苏宁都推出了试运行的快递机器人。京东也在今年双11期间对外开放了自己的智能分拣平台。

而随着大型电商、物流公司对技术的关注和投入,以科技赋能物流行业的新锐公司如快仓、极嘉智、旷视艾瑞思、真机智能等也获得了发展机会。与快递行业过去给人肩背手扛的印象不同,今天人脸识别、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等全球最领先的技术正被应用于物流行业。

从做系统、布局仓储到研发机器人,菜鸟的打法混搭多变,并不容易被外界被看懂。菜鸟常被习惯性地称为物流公司,但它其实也是一家正进军AI、IoT等领域的科技公司。

因为物流行业的复杂性、流程的多场景性,菜鸟必须多面出击。

近两年,菜鸟开始重点进军的另一个领域是国际化业务。走过用技术支撑业务、用技术拓展业务边界后,菜鸟国际业务算是菜鸟这两年“用技术创造”出的业务。

很多年前,中国人就习惯了全球代购,代购风靡一时。但正规的国际电商B2C业务却因为海关和物流的不确定性,一直停滞不前。

2016年10月8日,渴望突破舒适圈的工程师唐韧,从中后台开发内部转岗到菜鸟国际技术部,只因全球化业务是集团极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却也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但很快,唐韧经历了失败。海关的物流场景十分特殊,涉及一系列通关审核,因海关总署新上线的审核系统未经过大流量测试,2016年双11当天产生的几百万单进口订单,部分关区出现较大面积卡单,甚至有些订单光清关流程就花了20天。

2017年双11前,唐韧和团队决定绝地反击。他们弄了个叫“乘风破浪”的内部项目,主动找到海关总署科技司的领导沟通。海关同样不希望新系统刚上线就扛不过大促。两方反复对系统进行优化、测试、链路扩容,还制定了一份60多页的双11协同作战计划。

当菜鸟和海关总署合作升级了审核系统后,整个跨境电商的交易效率大幅提升。2017年双11当天,全国海关系统共完成1600万订单,是上一年的3.68倍。过去20天审完的单量,新系统11个小时就审完了。

5年前,中国海关一年的B2C包裹通关量约100万个,但2018年双11,进口订单通关量只用了9 小时就突破了1000万单。

菜鸟未来园区机器人作业中

十年大促,十年剁手,快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高频,却奔跑得越来越快。很大程度上,中国快递“拼命三郎”般的速度,源于双11的一次次助推。

今年双11,包裹量首次突破10亿大关,但送达前1亿个包裹只花了2天半。5年前,双11包裹量刚突破1亿时,这个时间是9天。

不过,平均送达时间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快递行业面临的挑战变小。张勇预言,中国离一天10亿个包裹的时代不远了。双11今天的峰值就是明天的常态,5年前双11的包裹量,放到现在甚至不到中国一天的包裹量。

除了包裹量逐年上涨外,中国快递业还面临另一个难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另一方面快递行业太苦,招工越来越难。

也许前不久你曾看到这个视频。

一名快递小哥因“包裹被偷”在暴雨中痛哭20分钟,揪住了很多人的心。这事儿最终被证实是场乌龙,但网友却被整得泪眼模糊。

只因,看到小哥守着快递车站在雨中的那一瞬,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被触痛:现代人拥有的生活便利依然建立在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上。

好在快递行业正在从完全依靠人力的野蛮生长期,转向技术制胜期。1993年,看见改革开放的巨大机会后,中国快递界元老、申通创始人聂腾飞,每天半夜坐火车往返杭州和上海,即便飘雪的年夜,他也在骑摩托车送快递。25年后,在新的技术浪潮袭来之际,机器人正在走进一个个快递发货和分拨中心,未来也很可能走进小区为人们送快递。

无疑,中国的这场快递接力跑会变得越来越快。但每快一点,背后都有一步一个脚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