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一群穿着红色制服的京东物流工程师正与松下电器中国区的技术骨干围坐在电脑屏幕前,查看着产品出库情况,当日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完成调度的冰箱出库量已达3000台,而仓库面积却比三年前缩减了三分之一。

“这就像给制造业装上了物流‘外挂’,让生产线和消费端真正实现了同频共振。”松下物流中心负责人朱正勤感慨道。

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新高地为目标的无锡,近年来以邮政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在智能仓配、循环包装、航空直运等领域趟出新路。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市邮政快递业服务制造业业务量同比增长超10%,支撑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这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围战中,“快递人”与“制造人”的握手,正不断书写着一个个创新故事。

智能产地仓:

从“货流”到“智流”的跨越

走进京东物流无锡智能产地仓,眼前的场景颠覆了大家对于传统仓储的认知:12米高的立体货架间,无人叉车沿着绿色光带精准穿梭;AI算法实时调整储位,让刚下线的电冰箱与即将出库的洗衣机形成最优动线,仓内每平方米的存储效率,较普通仓大大提升。

“过去我们的物流像‘接力赛’,现在变成了‘直通车’。”松下电器物流负责人朱正勤算了一笔账:自2019年与京东合作以来,通过“一仓发全国”模式,企业削减了1万平米仓库面积,物流成本直降30%。更关键的是响应速度——产品从无锡工厂到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从72小时压缩到了24小时

这种变革的背后,是邮政快递企业与制造企业从“甲乙方”到“合伙人”关系的转变。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郑晗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和相关企业联合研发“动态库存管理系统”,未来将实现全国17个制造基地的库存云调度。“就像给供应链装上‘北斗导航’,哪个区域爆款缺货,系统自动触发最近工厂的柔性生产。”

循环经济:

从“多道包装”到“一箱到底”

在新吴区华宇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品仓库内,顺丰快递员小周轻车熟路地将晶圆放入循环围板箱,准备发往目的地。这种PP蜂窝板材质的“快递神器”,可以防水、抗氧化,能够更好地保护货物,但成本却比传统包装降低了50%到70%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型集装箱,全国38个城市循环使用,寿命超过10年。”顺丰新吴片区经理陶恒春介绍。

对于运输成本占营收15%的集成电路企业,这种创新堪称“及时雨”。华宇光微电子负责人坦言,过去,精密元件运输要经过多道包装工序,现在“一箱到底”模式让破损率从千分之三降至万分之五,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更让企业惊喜的是,顺丰针对新吴区高新企业推出的“直收直发”模式——快递车直接开进厂区装货,通过全货机专线,将无锡造芯片的航空运输时效提升了4小时

“现在我们的工程师带着晶圆去深圳调试,比坐高铁还快。”华宇光微电子负责人笑称,这种“厂门口起飞”的体验,让无锡造“芯”速度真正跑出了加速度。

链式升级:

从“快递服务”到“产业伙伴”

全市邮政快递企业在服务制造业领域的规模化布局中,深度对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等15个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培育服务制造业重点项目33个,并涌现出邮政EMS服务红豆集团等全国两业深度融合典型示范案例,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唯一试点入选首批国家“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

这些项目已从单一物流配送向仓储一体化、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升级,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等全链条解决方案,让邮政快递企业从“送货人”变身“供应链设计师”。

“如今的快递服务就像给制造业装上了‘快递智脑’。”无锡市邮政安全发展中心主任倪国权用了个形象的比喻。他透露,政府正在引导快递企业向“进厂、出海、下乡、上云”四维拓展顺丰为雅迪电动车定制的东南亚“陆海空”一体化物流方案,助力其海外市场增速提升25%;中通与红豆集团合作的“云仓”系统,让乡镇门店补货效率提高3倍;宜兴邮政为环晟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量身定制公铁联运方案,让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比全程公路运输降低10%-20%。

2024年,无锡制造业物流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无锡以“快递进厂”为支点,撬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生动诠释了两业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这场始于“降本增效”的变革,已演变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创新引擎”——通过物流数据反哺产品设计、生产排期和渠道布局,无锡制造正以“供应链韧性”锻造“产业链优势”,为中国两业深度融合探出一条“数实共生”的创新实践路径。

编辑:陈雅菲

来源:无锡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