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部分地区因疫情防控采取的通行管控措施影响了物流畅通,快递业受到波及,用户对快递停运、“快递不快”的投诉明显增多。
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的经脉、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为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解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统筹疫情防控和物流畅通保供,连续出台政策,进一步打通堵点、畅通循环,全力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推动因疫情关停的快递等网点有序恢复运营和快递员返岗。实行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制度,将邮政快递作为民生重点,保障邮政和快递车辆通行。支持在疫情严重地区基层社区设立无接触接驳设施,有序恢复末端投递服务。从近期市场运行监测情况看,整体上快递时限不合理延长、快件积压、投递受阻等情况明显减少,前期我省停运的快递分拨中心全部解封。
解决“快递不快”,快递企业应承担疫情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好包括从业人员、处理场地、营业网点和车辆在内的相关防疫规定。加强货车驾乘人员防疫管理,除干支线运输环节务必执行“两码两证”等基本防疫规定外,进入本地处理中心后需落实闭环管理要求,不得参与卸货及后续操作。加强人文关怀,设立专门区域供其休息。邮件快件分拣处理环节要对外包装进行规范消毒,落实进口件投递前静置制度,最大可能降低用户取件拆包的安全风险。末端投递环节,积极配合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和无接触配送要求。全面落实规定防止疫情“由物传人”,“松绑”快递操作各环节限制性措施。
解决“快递不快”,各地各部门应避免“一关了之”的懒政冲动。在疫情“管得住”、市场“放得开”之间稳慎施策,最大程度减轻因疫情防控推升的社会运行成本。快递物流全程全网作业的特点决定了针对该行业的任何加码性防疫措施,都可能拉长快递全程时限。从前端电商发货延迟、到中端交通阻断、再到末端网点封停,快递配送受限环节需要一一打通,考验的是地方政府精准管控能力和水平,检验的是执政为民初心与行动。特别是大型快递物流园区承担着跨区域快递包裹中转处理功能,一旦长期封停,就会导致快递物流链条“瘫痪”,大量包裹积压,传导到前端与末端的后果必然是停收停派,冲击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因此,因疫情防控需要临时关停快递物流园区的,要明确关停期限和解除关停条件,加强对园区企业防疫工作指导和督促。园区关停期间,应设置备用场地,满足快递分拣处理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各方应协力化解末端投递压力。末端网点在快递物流“微循环”中的作用无可取代。近年来,受社区快递驿站兴起、小区防疫限入等因素影响,我省智能快递柜发展停滞不前,网购包裹通过智能快递柜完成投送比例下降。疫情防控条件下,除在小区门口指定区域“搭帐篷”接收快递外,还应支持在小区外围公共区域设置智能快递柜,适应无接触配送需求,减少排队等非必要人员聚集。
网购用户应理性对待“快递不快”。平时多关注职能部门、快递企业网站以及地方疫情防控公告,对哪些区域快递路线可能受阻做到 “心中有数”。下单前与卖家沟通,明确是否可以及时发货,协商好可以接受的快递时限,再决定是否下单。若快递物流信息显示邮件快件已到达本地、符合派送条件,而快递企业未在合理时间内投递的,可依法维权、及时投诉。若居住区域属封控区或管控区,生活消费品建议不考虑网购。用户对因防疫影响而出现的“快递不快”,应给予宽容与理解。
货运物流、事关民生,保通保畅、快递先行。随着保供政策措施进一步实施和疫情形势的好转,快递产能加快恢复,“快递不快”问题将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