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伯虎财经(ID:bohuFN) 作者:唐伯虎
9月12日,顺丰“签收确认加收1元”上了热搜。
起因是“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在寄件页面提供一项“签收确认”的服务,金额1元。
之后,有人把这事反映到了消保委。9月10日,浙江省消保委公众号发布文章,明确了2个要点:
“签收确认”是快递公司应尽的义务,顺丰涉嫌巧立名目收费;特别把“签收确认”提出来,存在误导消费者,误以为不勾选服务就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
官方表态后,网络热议声一片,消费者观点几乎一边倒。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种收费确实不甚合理。
那么,顺丰为什么会上线这种备受争议的服务?从行业来看,我们能从顺丰的这个举动中看到什么猫腻?
“法定义务”成“增值业务”
现在,不管是快递员送货上门(基本不存在的),还是去一些快递门店取快递,基本上报一下手机尾号或者姓名就可以取货,快递员基本不会验证货主本人的真实身份,隐患由此而生。
在一些电商平台店铺评论页面,不乏一些取错、丢失包裹的投诉问题。一些收件人甚至会要求店铺送特定的快递。
有隐患就有需求,顺丰“签收确认”的服务由此而生。据介绍,购买该项服务后,收件人需要提供顺丰发送的签收码或本人身份证后6位才能签收快递。
图源:网络
面对质疑,顺丰解释,这是快递行业的通用做法,“这种口令签收服务最先源于珠宝首饰、3C电子以及奢侈品类客户的特殊需求”。
但为什么这种行业的通用做法会受到大众的吐槽呢?
不管是从规则还是从大众的通常理解,这项增值服务都不合理。
《快递暂行条例》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也就是说,包裹送到代收人或者收件人手上是快递公司本该履行的义务,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结果,是快递公司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种新的不成文规则却在人们心中固化。在配送末端,快递员不会去验证收件人的真实身份,至少验证过程存在很大的漏洞。
据国家邮政局7月用户申诉统计显示,快递投递服务申诉同比增长59.2%,其中虚假签收和未按名址面交问题较为突出。
这种不成文的规定之所以兴盛,最终还是要归咎于快递行业的价格战,以及快递员过低的配送成本。如果要理解这种配送价到底有多低,只需想一下,之前6个快递公司给快递小哥涨的1毛钱配送费就可以一窥一二了。
过低的配送价格,无处不在的监视系统和奖惩体系,快递小哥只能通过“刷量”来赚钱,或者干脆让收件人自己上门取件。验证身份,费时不讨好;好评,快递员也不会涨工资。
低价必然配上低服务,种种不满和隐患之下,畸形但又充满需求的增值服务就涌现了。以顺丰为例,除了签收确认外,顺丰还提供定时派送、隐私保护、代收货款、签单返还等增值服务。
如今,快递行业的包裹量还在迅速增长,但是快递的配送费用却不见增,甚至不久前还有一直下降的趋势,这样的费用支撑不起好服务。
签收确认服务,本是顺丰应该提供的,但是,它又是在当前的行业条件下无法提供的,于是收费成了行业的“通用”做法。因为快递公司只能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来满足缺口的服务。
“签收确认”的选择
顺丰这次“签收确认”舆论的背后,反映了行业背后的难题,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只是这个市场不太好做,增值服务只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撇开行业,仅从顺丰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多少是由于它自己的选择所致,即商业件份额缩减,经济件份额上升。
顺丰这几年不断加注经济件。在2020年,顺丰经济件的占比超过时效件,经济业务收入增速达到64%,远高于时效业务的17.4%。
经济件的转向实则一种被动选择。过去,中国大概每年会开出几十亿的发票,劳动合同签署多达6亿份。这种商业件具有高利润空间,也是顺丰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资本市场看好顺丰就是看好它商业件的盈利能力。
但是随着近几年,电子合同、发票的推行,顺丰一大块富的流油的奶酪就这样凭空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盈利能力的下降。
今年一季度,顺丰首次大额亏损近10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9个亿(因为疫情)。顺丰董事长王卫也因为这次超预期亏损向股东道歉,给出的理由是,在开拓新业务,资源投入大。
王卫就一季度亏损道歉 图源:新华社
到第二季度,经营有所好转,但是上半年的主营业务仍未摆脱亏损难题。
突如其来的亏损,让二级市场也开始焦虑。顺丰控股大股东减持了所持股份;据Wind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基金持有顺丰控股的股份比例从去年底的10.91%降到4.13%。
究其背后原因,在不断发力经济件的情况下,顺丰的盈利能力必定也会下降。
回看几年前,顺丰仅仅通过收取一个快递费,就能保证整个配送流程的服务质量和口碑。
现在,介入经济件后,顺丰也陷入三通一达的困境里面。但顺丰为了不降低服务质量,只能设置许多派生的服务,以供用户选择。
在经济件市场的大背景下,“签收确认”这样的增值服务会出现,它反映的不仅是顺丰,而且是整个快递行业需要弥补的亏损窟窿。
市场不会因为一个入局者而改变什么,顺丰只能慢慢去适应。
写在最后:出海,放弃质量去寻求增量
从目前来看,服务的问题和需求将会同时长期存在,四通一达、极兔、顺丰等,在成本的限制下,看不到任何解决的机会。国内的这种状态,短期内也无法改变。
唱大戏还是要去国外市场。
2019年成为顺丰进攻海外市场的一个分水岭。这年开始,顺丰的投资力度和频率都在增加。
现在总结一下,顺丰的出海战术就是“远交近攻”:在远端市场,主要是与当地物流公司合作,互为代理;在近端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和自营网点,主动进攻。
针对远端市场,顺丰已经和国际快递巨头UPS、Flexport等达成合作。但是在这一块市场,顺丰暂时没有太大的力气,大部分是直接货转卖给UPS等。
东南亚成为顺丰进攻的重点。目前,顺丰已经投资了缅甸的物流公司KOSPA,参股印尼的Triputra集团,在越南成立了物流公司GS EXPRESS。最近,顺丰收购嘉里物流(泰国),成为了这家物流公司的最大股东。
东南亚作为离中国最近,又具备电商爆发力的地区,当然逃不过中国企业的法眼。不仅中通、圆通等已经进入这个市场,连腾讯、阿里、拼多多等也在这里投资布局。
可以和顺丰对标的当属京东了。在2015年,京东就在印尼成立京东印尼站。相比顺丰,京东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电商平台,这使得京东的业务可以自成一体。
京东也把这种优势延展到了东南亚。2018年,京东和泰国尚泰集团(Central Group)合作,成立了一个泰国的线上零售平台JD CENTRAL。
东南亚的这块蛋糕不仅国内的快递公司看着,国际的快递巨头DHL、UPS、FedEx也想分下。
从国内走出去后,顺丰不仅要和国内快递公司同台竞争,更要突破国外快递公司的堡垒战,这场马拉松刚刚开始就变得紧张起来。
现在,国内快递市场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由之前的疯狂扩张,到现在需要完善服务,完成快递业的高质量发展。
但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成本,现在,巨头林立,大家都在观望,不敢提升物流费用,生怕失去市场份额,这也就不足以支撑末端的配送质量。顺丰算是找到了一个方案,将末端配送的服务“独立”出来,另外收费。这也就陷入了“巧立名目收费”的难题里去。
如今,明明看到有一个点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又只能任由这个问题继续留着,忙着去搞出海找增量。这又是国内市场上演的多么讽刺的滑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