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北京大风,快递小哥急忙将“摆地摊”的快递收进袋中。 记者 阎语 摄

上海某小区实行搭棚取件制,社区党员担任志愿者,管理分发快递。 特约记者 韩菁 供图

智能快件箱将在疫情结束后迎来新发展。 记者 阎语 摄   

己亥岁末,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节奏。大家响应“宅家”号召,足不出户,依靠快递物流提供生活物资保障,仅上海一市日均快递投递量就达到了去年同期的120%。在近日举办的 “2020中国快递业未来时刻系列线上沙龙”活动中,行业智库专家、国家邮政局和地方邮政管理局代表、快递企业代表、一线快递员纷纷聚焦疫情对于快递业的深远影响,思考疫情之后邮政快递业的发展方向。

破局

率先行动,缓解快递员“进门难”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不少“宅家”居民依靠邮政快递服务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但由于各地管控都较为严格,快递员无法进入小区投递的情况普遍存在。

以记者居住的北京市某小区为例,物业公司全面禁止快递员进入,只在小区门外提供两个3层钢架供快递员摆放包裹,但由于包裹量大,不少快递员仍然在门口“摆地摊”。居民大量集中在小区门口取快递,密集的人流着实让人发慌。记者走访北京市多个小区,发现快递员“摆地摊”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由此引发的丢件事件也屡见不鲜。

网络红人“紧张哥”快递员李杰表示,由于不能进入小区,“摆地摊”让他每天的户外工作时间延长到了10—11个小时,但工作效率反而在下降,同时收入也在减少。“遇到恶劣天气,这些摆放在露天地面的快件还可能被损坏,我们也十分头疼。”李杰无奈地说。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市已经率先行动,着手解决快递小哥“进门难”的问题。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何应泽表示,上海许多民众表示收取快递不方便,上海市多位人大代表也多次反映这个问题。

在充分参考民意后,3月8日,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开展社区投递情况实地走访调查,共计摸排560个小区,其中78.93%的小区允许快递员投放在智能快件箱或指定区域(如收发室);而不能进小区的则有51个,占比9.11%。在掌握数据后,上海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计划,助力破解投递难题。“比如让快递员经过检测后领取统一的健康码,或是办理小区出入证,或划定指定快递集市区域,搭棚开放。在这样的基础上,保证快递员都能进入小区投递。”何应泽说,“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宣传力度,让居民可以放心收取快递。”在这样的努力下,尽管上海市快递员复工率只有85%,但仍然高效完成了投递任务,日均投递量为去年的120%。

国邮智库专家、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原局长杨世忠认为,应当重视并发挥智能快件箱的作用。他表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带动的电子商务发展,快递生产的流程规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收件高度集中,而派件高度分散。在特殊时期,智能快件箱是解决快递员“进门难”的关键。“快递员使用智能快件箱是‘无接触配送’,允许快递员一人进出,较100人出门取件更为安全。而上门送件应该逐步减少。目前,智能快件箱可以满足包裹总量的40%到50%的投递需求,能极大提高运送效率。”杨世忠说。

助推

政企合作,凸现“箱递”模式优势

杨世忠认为,政府应当重视、发挥邮政业的作用,利用快递企业的专业优势,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使其成为可调动的物流资源。邮政车辆在战“疫”物资运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快件箱也可以有效减少配送接触,解决资源供应难题,应当让智能快件箱成为政民联系的新平台。

疫情防控中,社区是基础。针对具体操作问题,杨世忠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他看来,快件箱建设应当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大课题中研究,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化应用也应纳入智能快件箱资源。“信息化是依附于人流和物流的,所以,网格化管理纳入物流资源,可以更好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杨世忠也倡议邮政快递企业主动担当,多与政府沟通,为百姓解忧,发挥邮政行业的关键作用。

针对这一点,国家邮政局已陆续推出便民政策,加速行业末端创新的实践。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快递管理处副处长杨飞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主要城市已布设智能快件箱40.6万组,箱递率达到10%。他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箱递”模式的优势逐渐凸显,随着各地允许快递员进入小区使用快件箱的政策逐渐放宽,妥投率有了明显上升。

2019年下半年,国家邮政局已在江苏、广东、四川等省份对运营智能快件箱经营快递业务开展了许可试点工作,目前苏粤两省已经分别核准了首张省内许可。同时,在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的基础上,邮政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发挥邮政快递业的作用。

展望

快件箱作为便民设施或迎来大发展

疫情防控工作彰显了邮政快递业的积极适应、主动担当,疫情结束后,邮政快递业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递易创始人兼CEO、百米汇联合创始人邹建华预测,疫情后快递投递方式及快件箱市场将发生较大变化。疫情期间,用户的生活方面有了变化,更适应“无接触配送”,今后可能会在使用邮政快递产品时延续疫情期间的“无接触服务”习惯。对于社区管理者来说,快件箱可能会从以往的“商业合作”定位,转变为便民设施加以建设。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疫情期间居民巨大的需求量带来了增加商业投入、软硬件更新的信心和底气,今后也会更加重视提高服务质量。

邹建华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掀起了讨论热潮。他表示,通过数据分析,一些五六线城市对于智能快件箱的需求在增加。“以往智能快件箱多在大城市使用,但疫情过后,快件箱将会下沉,向更多小城市甚至县级城市延伸。”邹建华说。

杨世忠和杨飞的观点与邹建华不谋而合。

杨世忠认为,智能快件箱更符合网购主力——年轻上班族早出晚归的生活方式。上班族在家时,包裹投送至快件箱,可以让投递效率大大提高。“年轻人代表着未来,当年轻人和快递员都认为使用快件箱更方便、效率更高时,疫情结束后智能快件箱的快速发展也就顺理成章。740亿件快递的目标达成,需要借助快件箱的力量。”杨世忠说。

杨飞也表示,本次疫情后,智能快件箱投递的认可度和重要性将继续提升,也不排除更多社会资本会青睐智能快件箱项目。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国家邮政局将全面推开智能快件箱工作。关于许可的有关安排将会按照《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邮政管理部门也将在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继续推动智能快件箱的布局、建设和使用,明确公共属性。杨飞也希望,能够借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动智能快件箱建设,并实现传统信报箱向智能化改造升级。“在这样的努力下,争取箱递率再提升1个百分点。”杨飞大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