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智能快递柜,妈妈再也不担心我收不到快递了。
在这个行业,速递易是先行者,也是老大。从2012年11月6日在成都开始运营起,速递易已进入了79个城市,布下5.6万台智能快递柜,用户突破5000万人,每天取走包裹超过100万件。
然而,先驱并不意味着赚钱。4年多来,总部位于成都的*ST三泰向速递易投入巨量资金,但2016年速递易亏损高达5.03亿元。
7月26日,*ST三泰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重组速递易的方案,引进中邮资本、驿宝网络、亚东北辰三家战略投资者共同经营,控股方变更为中邮资本,快递柜则更名“中邮速递易”。
短短四年,从先行者到挥泪转让股权,速递易的命运背后折射了什么?
围着银行转的公司做起了智能快递柜
在人们的印象中,做智能快递柜的公司,应该自带电商或物流基因,但*ST三泰是个例外。
*ST三泰的创始人补建生于1964年,曾任电子科技大学机电总厂工程师、副厂长、电子科技大学力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年5月,补建和几名电子科技大学的年轻教师一起创办了成都三泰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第一款产品是当时证券公司流行的LED显示屏。补建回忆,在股市火热的背景下,“我们的显示屏业务短时间内就做到四川省前两名,积累了第一桶金”,但“四川的证券公司营业厅就只有那么多,需求有限,很快业务出现饱和”。
此后,补建把目光转移到银行,于1997年发明了电子回单箱,奠定了三泰电子发展的基石。补建说,“我们现在还是电子回单箱市场老大,拥有50%的市场”。
2009年,三泰电子登陆A股市场,彼时业务仍然围绕银行,分别是电子回单系统、ATM机监控系统和银行数字化网络安防监控系统。
直到2012年,三泰切入智能快递柜业务,开始转型。彼时,快递业正迅猛发展,但几乎每个网购用户都遭遇过“快递送来了,我却不在家”的尴尬,要么让物业代收,要么和快递员约定时间再送,麻烦不已。而当年11月6日,成都鹭岛国际小区出现了一个新鲜玩意——类似超市寄存柜的“速递易”快递柜。快递员把包裹放进柜子,发送取件码短信给客户,客户凭码开箱取件,快递最后一公里的痛点迎刃而解,双方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据悉,速递易的商业模式来源于补建自己的用户体验。他曾在朋友圈里自信地说,“这个东西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全新概念塑造风口4元股价升至40元
速递易业务由三泰旗下的成都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2014年,我来啦负责人贾勇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们2012年下半年开始做速递易时,普通人基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连电商、物流服务商也是一头雾水,但通过和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合作,他们得以在成都的各大高档小区推广这种快递柜。
值得一提的是,速递易一开始就向快递员收费,标准是使用一次箱子0.5元。众所周知,快递员是靠派件赚钱,他们为何愿意被速递易抢走一部分利润?贾勇解释:“速递易给快递员创造的价值是很高的,要么可以多送两三倍快件,提高收益;要么可以利用省下的时间做别的事。”
至于收件方,速递易不收取费用,除非超时不取件,才会收取1元/天的超期保管费。
在全新“智能快递柜”概念的加持下,短短一年半,三泰电子股价站上风口,从4元一路攀升至40元,市值一度突破400亿元大关。补建还将公司更名为“三泰控股”,并进军互联网金融。
在巨量资金的投入下,速递易也开始迅猛发展,从成都、重庆拓展至全国79个城市,布下约5.6万台智能快递柜,用户突破5000万,每天取走包裹超过100万件,成为行业老大。
在补建看来,有了足够数量、足够密度的速递易快递柜,就可以将之打造成一个平台,从而展开精准营销、同城电商、社区金融、媒体广告等业务。2014年,在成都郦湾大酒店6楼博鳌厅的股东大会上,补建还放出豪言:三泰控股要超过五粮液的600亿元市值。
摊子虽大却不赚钱连续亏损有苦难言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2016年双十一前后,速递易行业第一的光环被一条短信戳破。
当时,重庆、台州、南充、潍坊、襄阳5个城市的速递易用户发现,开箱码短信中多了一句提示,“本次为你免费存放4小时”。由于速递易的用户中上班族为数众多,他们几乎都会错过4小时的期限,想取包裹,就得给1元。
很快,用户的怒火开始蔓延。“谁让你放入柜子的”、“这是趁火打劫”……在重庆,至少有7个小区的物业迫于业主压力,出面让速递易限时开箱,否则作断电处理。
在用户和快递小哥的抵制下,速递易实行了11天的收费新政戛然而止。
为何速递易如此迫切,在市场培育阶段就向用户伸手?
巨大的成本压力以及持续的亏损或是主要原因。
为了尽快把万众瞩目的速递易这个“孩子”拉扯大,三泰控股从2013-2015年先后4次通过配售与定增,在公开市场共募集资金72.72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钱砸向了速递易。
简单算笔账:速递易每个智能柜的成本是3万-4万元,这一项的总费用就高达16亿-21亿元,再加上落地费、场地使用费、电费、网络费、人工费、短信费等一样也不能少,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而收入方面,在推出“4小时新政”之前,速递易主要靠向快递公司收取开箱费及柜面与智能屏承接广告。
一名速递易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在小区位置特别好的网点,速递易每月从每个快递员身上赚100元不成问题。但随着菜鸟驿站、小区小卖部等也开展收件业务,速递易的这项收入快速减少。
至于广告费,虽然速递易承接过大闸蟹、枇杷、大米等广告,但由于用户取件快,停留时间短,广告客户并非源源不断。
条条道路难通罗马,速递易的规模就成了流血的伤口。数据显示,三泰控股2015年亏损3792.8万元;2016年亏损12.69亿元;2017年第一季度,亏损也将近3000万元。
面临退市无奈自救引入救兵不再控股
屋漏偏逢连夜雨,速递易还开始遭遇同行截杀。
2015年,顺丰、阿里巴巴曾先后找到速递易,表达了入股共同建设的意愿,但“整体估值谈不拢,30%~40%的股权比例是无法接受的”,速递易拒绝了巨头们的强势加入。
不愿合作?那我自己干。2015年6月,顺丰联合申通、中通等公司,投资5亿元创建了深圳市丰巢科技公司,在全国各地投放丰巢快递柜,并在速递易举步维艰的2017年,拿到了25亿元A轮融资。京东、中国邮政等巨头也不甘人后,纷纷建立自家的全国自提货柜。
此外,还有创赢联盟(云柜+富友+中集)、1号柜、递易等第三方公司的加入,快递柜成了新的红海,厮杀惨烈。
在退市风险之下,三泰控股无奈开始为速递易业务寻求出路,试图通过出让部分股权引入新的资金和资源,从而挽救岌岌可危的形势。
最终,他们找到了三支救兵:中邮资本、驿宝网络、亚东北辰,其中中邮资本是中国邮政旗下全资子公司,将持有负责速递易业务的我来啦公司50%股权,而三泰控股在我来啦公司的持股比例降至34%。为此,速递易将更名为“中邮速递易”,并和中国邮政约2.1万台智能快递柜合并,总规模将达约7.7万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持有我来啦公司10%股权的驿宝网络,是浙江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阿里系供应链平台的一部分。
据悉,重组交易完成后,*ST三泰将获得约4亿元的投资收益,2017年有望扭亏为盈,实现保壳。而对整个智能快递柜行业来说,探索盈利模式仍是路漫漫。
(综合《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市场周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