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市多家医院相继出现了医用口罩、护目镜、医用帽、橡胶手套等医疗物资紧缺问题。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重大突发疫情面前,对建立有序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构建高效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新的思考,对物流企业在救援物资的收派、运输、仓储等各环节迅速响应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各种灾害时间的紧急性、信息的不确定性、物流的非标准性、救灾的弱经济性等特点,在灾害前,事前建立系统化的应急物流体系,即“业务持续管理(BCM)”,以应对各类灾害发生。无论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通过业务持续管理,可以确保快速恢复业务。出现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提供救灾物资、仓库、卡车、物流专业人员、以及企业资金的保障。
灾害前业务持续计划(BCP)
发生灾害前,需要基于业务运行规律的管理要求和规章流程,制定业务持续计划(BCP),可在突发事件面前迅速做出反应,以确保关键业务功能的持续性,而不造成业务中断或业务流程本质的改变,最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地保障各项业务的连续性。灾害发生时,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会突然下滑并持续一段时间,通过制定业务持续计划可以尽量缩短这个时间。
例如,物流企业有10辆卡车,如果事先没有制定业务持续计划,发生灾害时10辆卡车可能都不能使用。如果事先制定了业务持续计划,其中3辆车可以正常使用,因而可确保30%物流业务。在这期间,物流企业可以抓紧时间尽快恢复全部业务。
1、灾害备份中心管理
发生灾害前,一方面,客户对物流企业提出,受灾前是否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受灾时如何确保仓库与卡车的持续提供、受灾后恢复物流业务需要的时间等问题。同时,物流企业不可以把业务停止的责任归于灾害,否则将失去很多客户而倒闭。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从客户可以承受业务停止的中断时间、可以复工复产的恢复时间、采取应急措施后最大的业务恢复程度等3个方面判断客户应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同时,进行数据备份、信息备份、以及系统备份等IT灾害备份管理。通过建立客户与物流企业双向灾害备份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灾害所产生的各类情况,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2、风险预估地图制作
当灾害发生前,事先制作灾害发生可能性的“风险预估地图”,物流企业可以依据最新版的“风险预估地图”评估客户存在的风险情况。根据风险程度,制定“调整应急仓库”、“调配应急卡车”、“筹集救灾物资”等预防减灾的保障措施,确保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灾害时风险评估
1、风险分类与评估。
首先,物流企业尽可能考虑各类风险情况,所有风险都应纳入物流企业的评估范围。按照风险程度可以分为“无法应对的风险”、“可应对的风险”、“暂时不用应对的风险”3个风险级别。按照风险内容可以分为“企业内部风险(过程风险、控制风险)”、“企业之间风险(需求风险、供应风险)”、“企业外部风险(环境风险)” 3个风险类别。通过对不同灾害的风险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分析灾害所带来的企业自身风险以外,还可以评估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以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计划措施。
其次,物流企业要同时兼顾灾害控制、以及灾害预防2个方面。如果只有处理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计划,而没有处理应用系统问题的计划,则不能通过软件进行有效评测与测试,达到灾害预防效果。最后,风险评估的结果,是一份灾害风险效益分析的详细陈述报告。在报告中,准确描述灾害风险、预估发生风险可能性、提出需要采取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缓和风险的措施、分析克服灾害风险而带来的收益。
2、灾害数据收集处理。
当灾害发生时,根据灾害情况,准确地收集灾害数据与信息,迅速通知相关人员避险。首先,确认所有人员的安全情况,并立刻进行救灾抢险活动,防止灾害波纹效应的发生。其次,做好救灾物资的储备调运工作,确保自然灾害最低3天、公共卫生灾害最低3周的救灾物资储备量。救灾抢险时,不能只顾本地企业的利益,还要兼顾周边地区的利益。同时,需要把握每个客户现状,并预估各种风险。此外,按照以下顺序,预先确定物流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和可替代性等内容。
第一,通知员工灾害发生;
第二,确认员工人身安全;
第三,把握仓库、卡车、员工、资金的情况;
第四,制定物流企业应急报告;
第五,物流企业现场作业准备;
第六,联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货主企业,提出并实施专业应急物流方案;
第七,恢复客户业务,并针对“谁、何时、何地”等逐项予以定位。
3、生产运行中心管理。
当灾害发生时,建立资源需求预案、业务恢复预案、紧急事件响应、应急管理人员架构等内容在内的灾害恢复规划(DRP)。
灾害后恢复措施
1、计划可行性。
首先,物流企业制定发生灾害时封路、封城的应急预案,以此确保客户业务持续性。
其次,客户因灾害停产时,物流企业需要考虑如何恢复客户正常运行,制定相应的应急物流对策。
最后,要定期或不定期模拟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形,训练物流企业员工的现场应对能力,并检验业务持续管理的执行程度。
2、业务持续中心管理。
通过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后,需要加入业务影响分析、业务恢复策略制定、信息通信保障、第三方合作机构、危机公关、供应链危机管理等业务连续管理的内容。
3、灾害后恢复措施。
当灾害发生后,物流企业需要考虑仓库和卡车的替代性、通信和数据的保障性等恢复措施。特别需要注意“卡车燃料保障”、“污染废弃物处理”、以及“资金周转安全”。
首先,确保灾害发生后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卡车燃料的保障。每天,卡车往返救灾物资供需节点,需要确保燃料处于满箱状态,以保证卡车燃料使用量。
其次,灾害产生的有污染性废弃物的处理,需要指定专人管理和定期检查。如果发生泄漏将污染周边环境,而清理污染时将花费高额费用。
最后,对于中小物流企业,保证资金周转安全非常重要。如果客户受灾,货款就不可能马上收回,而购买卡车燃料、支付卡车司机和仓库管理人员的工资时,都需要支付现金,这些都属于中小物流企业大额支出,所以要尽量确保相当于3个月货款的流动资金,以备应急之需。此外,如果发生资金周转困难,通需要过物流行业相关协会,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供资金援助措施。
4、灾害后业务恢复指标。
当灾害发生后,整个业务恢复过程中,恢复时间目标(RTO)、恢复点目标(RPO)是2个最关键的衡量指标。这2个指标需要,明确了从灾害发生后导致客户业务停止时间开始到物流企业采取应急措施客户恢复业务为止的时间、以及可以使客户完全消除此次灾害影响而达到正常的业务运行状态。
因此,灾害发生后,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快速提出解决方案和采取应急实施,还需要从客户的角度,了解灾害对客户造成损害程度,才能从供应链运行的深层次,实施行之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只有充分了解和关注灾害对客户产生影响,物流企业构建应急组织机制、研发应急技术、制定应急物流专业人员管理方案、筹措应急所需资金、筹备应急物资、管理应急物资储存、安排应急物资的运输,才能在应急物流实施时,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的效果。
应急物流管理具体措施:三个转变
(一)从过度集中化适度分散化转变
1、采购节点的分散化。
灾害发生时,商品及救灾物资生产制造企业,1级采购实施分散采购,但2、3级采购仍然存在集中采购的问题。为了快速恢复生产,可以将2、3级采购调整为在至少2个城市的工厂生产商品及救灾物资的原材料,实现从集中采购向适度分散采购的转化,从之前的单渠道采购模式向全渠道采购模式转换。
2、生产节点的分散化。
之前,为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生产制造企业工厂大多进行集中分布。即使由于产业转移,减少工厂数量,也会出现在同一城市有多个工厂集中的现象。同时,由于产业集聚,还存在虽然有多个工厂,但每家工厂只生产1种产品的情况。灾害发生时,从商品及救灾物资生产的供给侧出发,为了避免生产停滞,这些制造企业需要重建生产体系,从原有的生产节点过度集中分布,向适度分散化转变。同时,与有资本互补效应关系的企业之间,建立生产互补体制。随着生产工厂数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商品及救灾物资生产的数量、质量、速度,并改善其生产体系。
3、物流节点的分散化。
过去,为了追求效率,物流节点通常集中分布在个别城市。在灾害发生时,如果这些城市的物流节点严重受损,将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因此,为了降低风险,需要重新评估物流节点布局模式,从个别城市过度集中向其他城市适当转移。通过设置多处物流节点,形成物流节点适度分散化,同时构建多种配送模式,强化物物流企业风险管理。
(二)从追求零库存向适度库存转变
1、采购和生产库存量的增加。
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商品及救灾物资生产制造企业,对于难以替代的部分原材料,通过协调供应商,提供可以保证灾害恢复期内的库存量。
2、物流库存量的重新评估。
对于不可替代又极其重要的商品及救灾物资,从应对风险的角度,需要对其库存量进行重新评估。特别是医药品,在灾害发生时,库存量需要做出调整。
一方面,向供应商提出增加库存需要。
另一方面,医药品企业,增加产品库存;医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进行零库存管理的物流节点,调整商品库存。
这样,从灾害发生到生产线再构造期间,可以为灾区持续供给医药品。
(三)从个性化服务向可替代化服务转变
1、供应商的可视化。
首先,要掌握1级供应商包括工厂、生产产品及品种等详细数据。不仅共享1级供应商,还包括2级、3级供应商的信息,甚至要追溯到4级、5级供应商的各种信息。
其次,对所有商品及救灾物资的原材料设计图纸都实行数据库化管理,为构筑可迅速替代的原材料生产体系,做好准备。然后,要对库存信息实施数据库化管理。当在灾害发生时,为建立可替代供应商原材料的渠道,做好准备。
总之,通过为供应原材料的各个供应商建立系统的信息电子档案,有效避免供应链的断链问题。
2、原材料的标准化。
灾害发生时,通过变更特殊的原材料设计,尽可能向通用原材料产品转换,实现商品及救灾物资原材料设计的共通化。
另外,从多家供应商,实施商品及救灾物资集中购买的采购模式,推进原材料的标准化。为此,如果原材料工厂在受灾地,其他的工厂马上可以生产可替代的原材料。
3、工厂的替代生产化。
在灾害发生时,一方面,通过建立替代生产体制,如果有生产替代体制的存在,即使工厂受灾,也有在其他地区的工厂,很快可以重新开始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在多个相互间距离远的生产工厂之间,可以建立生产同种产品的平行生产体系。
4、企业的内部生产化。
在灾害发生时,由于大多数原材料通过外包生产,可能导致产品整条供应链断链的发生。为此,商品及救灾物资生产企业需要进行部分的分散生产。同时,改善其在国内的生产体系,通过实施企业内部生产,实现生产功能的企业内部生产化,以此降低风险。
5、物流节点的替代性。
在灾害发生时,一方面,如果物流节点受灾,可以利用受灾地周边城市的物流节点,发挥其替代作用,向受灾地提供商品及救灾物资。
另一方面,如果出现物流节点功能停止,或超过其最大处理量时,可以在其他的物流节点,通过建立替代功能的物流体系,并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发挥替代物流节点的功能。
从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雪灾”和“汶川地震”,到2019年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重大突发事件在不断挑战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各种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但通过应急物流,把设备、药品和食品等救灾物资快速高效地运送到灾区,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应急物流的目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紧急情况中、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保障物资、人员、资金高效流通,构建我国最优救灾应急物流体系,值得思考。
通过制定业务连续管理,进行灾害前的业务影响分析、策略制定、业务恢复预案,灾害时的紧急事件响应预案、危机管理、应急物流管理,灾害后的恢复计划和措施,可以对地方政府的灾害防控、物流企业的应急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最终,应急物资的储存与管理、应急货物的运输与配送等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应急事件的解决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姜旭: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教授 )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