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铺满货物的高速运转的传输带旁,快递小哥与厂家工作人员通过协作,按照货物的订单快速分发、贴单、装车……

自2019年“快递进厂”工程启动以来,快递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点对点”运输模式,将服务加速延伸至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生产车间,在汽车、电子、医药、服装和快消品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在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快递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构建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快递服务体系,形成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目前快递业服务制造业产值约3万亿元。

成效显著:快递提质拓市,制造降本增效

5月21日,全国政协常委、国家邮政局原局长马军胜表示,加快快递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将快递物流网络打造成制造业的“移动仓库”。

“快递网络作为制造业的‘移动仓库’,可以实现库存的即时响应和灵活调配,减少制造业的仓储成本和库存积压风险,同时加快货物周转速度,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申通快递项目负责人崔石榴6月5日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快递业直接嵌入制造业供应链,可以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比如准时达、次日达等快速配送服务,增强制造商对市场的响应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

此外,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一是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深度融合推动了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通过物流大数据分析,企业能更精准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计划,同时快递企业也能借助技术升级提升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快递业与制造业的合作催生出新的服务模式,如仓配一体化、逆向物流、供应链金融等,这些创新模式有助于企业开拓新的增长点,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通过深度融合,快递业与制造业能够更好地协同,共享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更稳固的上下游合作关系,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以申通快递与浙江森马服饰共同尝试推出的新业态模式为例,”崔石榴介绍,项目依托申通快递在长三角自有转运中心规模巨大的矩阵场地,通过700多个摆臂,100多个转盘,超过2万米的输送线体,从森马服饰的车辆驶入三楼进港平台开始,快递件将从三楼开始进行卸车、扫分一体自动分拣、托盘码放、转运、直至一楼出港平台进行扫码装车,此一过程可实现智能模式下的全自动化处理。

从该项目运营效果来看,不仅让每个包裹配送时间提速6~8小时。还做到了高性价比,用经济型仓配的价格,便享受到高品质的次日达服务,让广大商家用得起的次日达。

具体而言,它打破了以往“从揽收到签收”的次日达规律,而是实现“从支付到签收”的真正次日达。快递时效的提升,除了消费者受益外,商家也能从中获得实打实的好处。森马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申通的此次服务升级给企业带来两个惊喜,一个是带来销量的增长,另外一个是时效退款率和时效投诉率明显下降。“电商退货对于商家来说,不仅是损失运费,还损失了流量投入。而在我们接入次日达服务后,次日达率时效退款率下降40%,全年可以节省近百万元成本。”

“从末端‘搬运工’到走进生产线,从单一的物流运输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服务,这种融合对于快递业来说,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对于制造业而言,则意味着更高效的物流支持和更低的运营成本。”6月6日,韵达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面对多元化的物流市场需求,韵达大力推进“快递进厂”,将服务延伸至生产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产业上下游数据连通和协同发展。通过建立高效的物流网络,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持。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刘江指出,“快递进厂”有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更深层次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现代供应链,形成一批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和深度融合典型项目,服务领域从汽车、医药等行业向全产业拓展,服务层次从产品末端配送向线边物流延伸,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快递成为产业配套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布局重要参考因素,对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和整个产业链条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重道远:如何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随着“快递进厂”的不断推进,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日益深化,制造企业的库存周转率、订单交付时效、作业效率等指标全面提升;快递企业也在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积累了经验,规模效应不断凸显,全国已有29个省份累计打造1910个年业务收入超百万元的快递服务制造业项目,快递业务量达37.06亿件,业务收入超过180亿元。

当前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推进速度很快,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崔石榴表示,一是信息不对称与系统不兼容。制造业与快递业的信息系统可能不兼容,数据交换标准不一,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影响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二是服务定制化与标准化的平衡。制造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多样且复杂,而快递业往往依赖标准化流程以提高效率,如何在个性化服务与标准化操作间找到平衡是一大挑战。三是投资回报周期长。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技术升级、信息系统建设、人才培养等,但其收益回报周期可能较长,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四是风险共担机制缺乏。在供应链协同中,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归属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够明确,可能影响双方的合作意愿和信任度。五是创新能力与专业人才短缺。深度融合需要跨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既懂制造业又懂物流的专业人才,当前此类人才相对稀缺。

针对以上问题,崔石榴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政府部门出台更多具体的政策措施,为两业融合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激励措施,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融合过程中的权益保护和规范运作。

二是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平台,促进制造业ERP系统与快递业TMS/WMS系统的对接,实现订单、库存、物流等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和协同效率。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鼓励企业探索和实践仓配一体、供应链金融、逆向物流等新型服务模式,根据制造业的具体需求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服务的灵活性和附加值。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等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式,快速提升现有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跨界协作能力。

五是构建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合理的合同条款和风险管理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边界和风险应对策略,同时通过长期合作协议、收益分享等方式确保双方利益的一致性。

六是加大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仓储、智能调度、预测分析等功能,提高效率和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