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产生巨额订单数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物流包装垃圾也不容忽视。阿里集团当家人张勇一行近日在宁波、上海等地了解“双11”物流的绿色环保进展,这是正视了问题。
据媒体报道,在上海某个菜鸟驿站,那里的绿色回收箱引起了张勇的特别兴趣。很多消费者前去取包裹时,都会就地拆箱,取走商品后把纸箱留下,免费提供给其他人寄件,促进纸箱循环使用。而此前张勇在内部讲话中表示,将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一定要绿色环保。
快递业产生的包装垃圾是一个世界性环保问题。有资料称,2015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约207亿枚、编织袋约31亿条、塑料袋约82.68亿个、封套约31.05亿个、包装箱约99.22亿个、胶带约169.85亿米、内部缓冲物约29.77亿个,这些包裹产生的包装垃圾达到400多万吨,而且以塑料、泡沫材料为主。
我们在享受了电子购物、快递服务的方便和好处的同时,不能不好好收拾快递业产生的包装垃圾、直面其给环境带来的挑战。这就涉及一个环保责任的问题,应当说,电商平台、快递企业、消费者都享受了快递业带来的好处,所以包装垃圾治理人人有责。
但在人人参与的治理倡议之下,电商、快递企业恐怕要算包装垃圾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在环保领域,一个逐渐盛行的做法是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产品生产者应承担的责任不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而且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不生产产品,但提供服务,是特殊的生产者,应承担相应的“延伸责任”。
特别是快递企业,物流揽收、递送形成一个包装材料循环的闭环,有条件履行回收责任。治理包装垃圾,无非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九字诀”。像上海那家菜鸟驿站,购物者上门可以现场拆解包装,可重复使用的可供他人重复使用,不能用的放入回收箱,再由菜鸟驿站按垃圾分类处理要求处理,岂不是更好?
但这件事不能完全靠企业自觉,应当呼吁完善立法,把规矩立在那里。目前我国有《循环经济法》,但其中“倡导”“鼓励”的成分居多,强制性不足。随着快递业的快速发展,问题在积累,立法应当跟上。
杨于泽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