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李玲

  距4月30日丰巢在全国启动会员制服务过去仅六天,快递柜领域便出现了新变化。

  5月6日,顺丰宣布参股公司丰巢与中邮智递达成协议,中邮智递正式成为丰巢的子公司。

  丰巢于2015年6月创立,由顺丰、中通、申通、韵达和普洛斯五家快递公司出资5亿元成立,主攻快递取件服务。中邮智递是中国邮政旗下的末端智能物流公司(也就是快递代收货服务供应商),其智能快递柜叫“速递易” ,与丰巢柜一样,是我国快递柜的一线品牌。

  快递柜取件被认为是承接快递“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重要形式,但奇怪的是,对于丰巢定向收购中邮速递,扩大智能快递柜版图的操作,重要股东顺丰并不想参与其中。

  同日,顺丰连发三封公告,放弃对上述二者重组的优先增资权。顺丰放弃优先增资权,不再增加对快递柜领域的资本投入,一方面说明顺丰对快递柜市场未来的潜力并不看好。但没有清掉或减持丰巢的股份,也可以理解为顺丰对快递柜领域留有意图,因此采取了保守措施。毕竟,已经烧了那么多钱。

  快递柜从来都不是门好生意。

  先来看下快递柜头部公司丰巢的数据:

  2016年,丰巢营收2255万元,净亏损2.5亿元;

  2017年,丰巢营收3.08亿元,净亏损3.85亿元;

  2018年,丰巢前5个月营收2.88亿元,净亏损达2.49亿元……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上述时间期内,2017年8月,顺丰将丰巢从上市公司体系剥离,将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5.86%降到了15%。降低之后,顺丰不再拥有董事提名权,也不用合并报表而是将丰巢股权以评估价计入“待出售金融资产”。

  “丰巢四轮融资55亿,最终还是被剥离”。虎嗅分析师李彤曾撰文分析,顺丰剥离丰巢的行为,源于快递柜业务没有足够造血能力。

  不只是顺丰,其他创始股东也陆续从丰巢的股东行列退出。

  2018年6月,也就是丰巢亏损急剧增加后的一个月,丰巢的创始股东申通与韵达先后宣布转让其持有的全部丰巢股权。申通全资子公司与韵达全资子公司,都将持有的丰巢股票转让给了深圳玮荣。

  而此前2017年3月,中通连续两次减持持有的丰巢股份,从19%持至10.36%,再减持至7.75%,到2018年年中,中通已不再是丰巢的股东。

  深圳玮荣的大股东是明德控股,明德控股又是顺丰的控股股东。也就是说,兜兜转转,丰巢的控制权集中到了顺丰的手中。

  而抛弃丰巢的中通、韵达、申通,在2018年5月末全部投入菜鸟的怀抱,中通、韵达、圆通、申通以及百世快递,全部参与了菜鸟供应链全资子公司的增资。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行业站队,但原来的伙伴倒戈,投向了与丰巢不同的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方式——既有固定的快递柜取件,又有店铺站点式的取件。而“双保险”式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快递行业以往对快递柜价值的肯定,正在被动摇甚至瓦解。

  当然,观点的崩塌不是一朝形成,而是经过了多次反馈并不友好的尝试。

  丰巢此前多次试图造血,结果并不乐观。

  2019年10月,丰巢快递柜因“交钱开柜”成为大众焦点。用户取丰巢快递柜中放时,页面中央跳出了“扫码赞赏1元保管费”的页面。

  因为“讨赏”被投诉,丰巢一点也不冤。丰巢将跳过赞赏的按键放在页面最底部,颜色也是视觉上极为容易被忽视的灰色,用户想要辨别非强制收费并跳过赞赏环节并不容易。

  此前虎嗅主笔房煜曾报道过,快递柜是个重资产重运营的行业,一台智能快递柜一年的运维成本将达到10万。他认为,处于电商下游、作为固定资产而大量投入的快递柜,面对新的趋势,若不变通,很可能躲闪不及,造成新的浪费。

  时至今日,快递柜的变通表现得尚不明显,而这种商业盈利模式的试探却遭到了用户的反感。

  快递柜已经从用户不便取件时的免费暂存处,变成了一个收费的服务点。4月底,丰巢发布的新规内容,重点是会员制,即每个月花5元成为付费会员,就可以长时间(7天)存放,不限次数;对非会员用户,快递在丰巢柜中超时12小时则按照0.5元/12小时收费,最多收3元。

  在如今的物价之下,5元并不算贵。但无论是对每个快件只能赚1块钱却要拿2毛钱给丰巢的快递员,还是总共花了十几块钱网购还要付3块钱给丰巢的超时用户,丰巢两方通吃的操作很难让人接受。

  虽然先免费使用,待养成用户习惯,再收费甚至提高费用,是互联网发展史上最常见的套路。典型如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单车还是充电宝,其服务是一体的,用户的服务承接方未发生转移。

  快递恰恰相反,其服务几经转移,用户可控性小,服务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将快递服务简化成三部分:发件地快递员收件—中转站中转—接收地快递员送件,最有可能出现问题但也是快递服务最关键的环节是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公里”。

  笔者此前报道过,快递公司未经允许将快递放入妈妈驿站,妈妈驿站直接变“上门送件”为“用户自取”,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主“签收”。即使没遇到这样的妈妈驿站,如果赶上不负责任的快递小哥,不打招呼直接放到小区楼下的商店代收点——要么消费5元免费取快递,要么付1块钱拿走你的快递,用户仍免不了为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额外付费。

  而这些政策明令禁止的行为,在现实中常常上演。究其根本,是快递公司并未解决本应解决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衔接不畅的问题。

  不管是送件上门的服务落实还是合作商随意收费,快递公司都应把该负的责任捡起来,而不是推给付钱享受服务却深陷麻烦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