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快递上门、朝发夕至,在大城市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在广大乡镇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梗阻现象,尚未完全改变。

我国主要人口在幅员辽阔的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搞好三农工作,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要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这是2014年国家邮政局启动“快递下乡”以来,“快递”连续8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强调“快递进农村”。

笔者认为,中央高度重视“快递进农村”,说明这项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而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梗阻不破,就谈不上三农工作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物流企业和广大农民共同发力。

从职能部门讲,应拨出专款,搞好共同配送中心建设,进行场地合、人员合、车辆合。时下,许多农村地区各大快递企业零散分布,让农民取件麻烦。职能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对原先分散流动的快递信息进行统一读取和录入,提升乡镇快递收发效率。好在许多地区已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多地通过客货邮合作即“城乡客运+农村物流+邮政快递”模式,提速“快递进村”。这些做法,应各地推广。

从快递企业讲,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谋求长远发展。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快递总量达到833亿件,其中超过300亿件来自农村,占全年快递总量的36%,农村快递发展潜力巨大,吸引不少企业布局这一“蓝海”。但农村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快递价格低、配送成本高,“送一单赔一单”,也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难题。快递企业应内部挖潜,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抱团取暖,拓展新天地。

从农村基层组织讲,应借力联动,把快递进农村与农产品电商结合,成为破解梗阻的突破口。如通过“四通一达”的快递货架,居民只需扫描货架上的二维码,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包裹。同时,组织村民在取快递的同时,把农产品通过工业品下乡等多渠道卖出去,两者实现有机联动,不是不可能。

现代物流报特约评论员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