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陈妍凌

  1083亿件、同比增长29.9%——这是2021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数据。

  随之增长的还有快递包装废弃物。据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

  在全民迈向“碳中和”的时代,快递企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交出承诺的成绩单?近日,环保机构“摆脱塑缚”发布《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之快递企业包装减量及绿色循环行动评价2021》(以下简称《报告》),从快递包装减量行动、快递循环包装应用这两个维度,审视包括京东物流、顺丰速运在内的10家快递企业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行动表现。

  《报告》显示,在2020年—2021年,国内主要快递企业通过快递源头减量、提高快递循环水平、改善包装废弃物污染等路径加快减碳速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

  快递包装减量成效明显,循环包装仍未能被广泛使用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共同发文,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这一问题何以让三方共同发文?答案或许从《报告》中可窥一二。《报告》指出,相较于循环中转袋的大规模应用,循环箱在消费者端的应用仍未取得突破。末端循环箱不管是在投放数量还是在循环使用次数上,都处于极低水平。尽管六成快递企业已参与循环箱试点投放,但调研人员估算,“目前循环箱使用占快递业务量的比例仍然不足千分之一,而循环中转袋使用率已经超过90%。”

  《报告》作者、“摆脱塑缚”项目人员周将铭认为,循环中转袋应用场景相对简单,在降低企业耗材成本的同时,快递企业内部即可进行全流程管控,但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循环箱需在社会流通,场景复杂、涉及到回收逆向和再流通,在现阶段只在各快递企业物流体系内独立流通的情况下,运营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这些观点在去年底三方的联合发文中也有所体现。文件明确,推动解决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成本高、回收调拨运营难、个人消费者使用意愿不高、包装与物流状态数据链接不畅、产品标准化低等问题,并将“促进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作为试点目标之一。

  相比于可循环包装应用方面的不足,《报告》评估的10家企业在快递包装减量方面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其行动正积极往材料和技术革新方向发展。继电子运单后,宽度45毫米以下的“瘦身胶带”已在快递包装中实现大范围应用。10家快递企业中,有7家公布了在研发环保包装材料、开发新型包装容器、建立智能打包系统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报告》综合评估后认为,在快递包装减量及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上,京东物流和顺丰速运凭借积极设定减量减碳目标、推广循环包装应用、披露绿色转型行动成效等方面的优秀表现,位列前两名。

  引导客户选择绿色化包装,快递企业还需加把力

  “参与快递包装减量,我能获得什么?”对于快递客户而言,快递企业的引导和鼓励,是参与的动力之一。

  顺丰速运和中通快递就对客户包装减量进行奖励。如果客户使用了可持续包装(含循环箱)或回收纸箱,顺丰速运会生成相应的“碳积分”,返还给用户,用户可用其兑换顺丰邮费券,或者在顺丰碳中和林中种植树木。部分中通网点在客户发件时可使用二次利用的快递包装,抵扣部分快递费用。

  此外,京东物流、顺丰速运和德邦快递还在其网站上提供了详细的包装物尺寸及收费标准,供消费者合理选择,避免过度包装。

  不过,总体而言,《报告》认为,快递企业在客户沟通引导方面的表现较为逊色。仍有七成快递企业未公开包装材料规格相关信息以保证客户的知情权,半数快递企业未通过合同条款、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客户使用简约绿色化包装。

  “快递企业需要公开相关信息,让公众知情知悉,同时通过宣传推广、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寄递人使用简约绿色包装、可循环包装。”《报告》强调。

  相比之下,快递企业在包材供应商管理上采取行动较多。企业信息披露结果显示,半数快递企业通过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明确快递包装采购要求,以期对包装生产源头施加影响。

  信息披露不足,不利于公众监督

  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被外界称为“新限塑令”,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然而,《报告》撰写者却发现,目前未有企业披露这方面行动目标。

  事实上,在《报告》中,“未披露”“未公布相关信息”等表述频频出现,被评估的快递企业被指“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目标及成效信息公开严重不足”。

  具体而言,10家快递企业均未披露循环箱的使用和减碳目标;7家企业未披露快递包装减量减碳目标相关信息;仅有半数企业披露了总体碳排放数据或减少碳排放数据……

  据悉,《报告》评估的快递企业,上市地点包括香港、上海、深圳以及纽约证券交易所。“无论是根据港交所的强制规定,还是根据我国内地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成熟,市场监管对ESG(即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报告》撰写者呼吁,国内快递企业加强信息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我们相信,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将有助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倒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