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快递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618购物节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小伙伴们还在剁手—拆快递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中国快递业的快速发展,大约也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久远的汉唐时代,人们自然也会有通信和寄送东西的需求啊,那么这种需求是怎么得到满足的呢?所以今天,咱就来跟大家说道说道,这汉唐时期的“快递业”。

当然,在汉唐时代是没有“快递”这样的说法的,类似的服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先秦时期有“传”、“邮”、“驲”之称;秦汉时有“邮”、“传”、“置”、“驿”之称,以车传送称为“传”,以马传送称为“驿”;唐朝时称“驿”为“馆”。当然,我们也可以粗略的将这些都统称作“邮驿”。当时的邮驿系统是有专门的道路的,就像我们今天的国道、省道一样。这种道路被称作驿道,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路上交通要道,由国家主持修建,与邮驿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种交通网络。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邮驿”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手势、呼叫等方式传递信息,到了商周时期邮驿制度初步形成。“传”“邮”“驲”都表示邮驿,“羁”是指设于商代道路上的驿站。邮驿的传递方式有车传、徒步、马传等。传递信息的人称为“邮人”,邮人通过邮亭机构以县为单位依次向下传递,不可逾越任何一县而继续传递信息。邮人以及官吏、使者等过关津、住宿、使用车与马等都要有凭证,即符节或者传,借此才能通往下一个地方或者住宿。

王命传青铜符节

秦汉时期的邮驿在先秦邮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实行了多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建立了全国性的邮驿交通网络。首先是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的驿道。这些驿道包括从咸阳通往北方的直道与回中道,通往西南的栈道和五尺道,经蒲津、平阳通往云中的河东道,经函谷关、洛阳、定陶到临淄的东道以及经南阳到吴楚地区的南道。其次是在驿道上设置了邮亭、传舍、铺等交通设施,通信组织有邮、传、驿。官吏、使者及邮人停宿之地称为“传舍”,每隔15公里即建一传舍。步传为“邮”,邮有邮亭,每隔2.5公里设一邮亭;以车传递为“传”,又称“置”;马传为“驿”,也称“驿置”,给传递文书者及官吏等提供食宿与交通工具,每15公里设一驿。驿与传舍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提供食宿与车、马的任务。再次是对文书的管理更加细化。除了安排专人负责传递和管理文书以外,还按照文书的紧急程度将文书分为急字文书与普通文书。皇帝诏令与书署急书属于急字文书,急字文书要立即送出,普通文书可当日送出,没有积压即可。最后是相关法律的制定。为了加强对邮驿的管理,秦汉政府在公文的传递、传舍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法律,保障了邮驿的正常运转。

秦朝的驰道系统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全国性的邮驿体系被破坏,但是区域性的邮驿网络得到充分发展,显示出其特有的活力与格局。与前朝相比,这一时期邮驿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法律方面,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律——《邮驿令》。《邮驿令》的具体内容现已不可知,仅零散见于其它史料中,但是作为第一部邮驿法令,它为后世邮驿法令的制订提供了蓝本。(2)传、邮、驿渐而统一。传舍与邮亭都有传递文书、提供食宿的任务,不同的是两者一归客馆令,一属法曹,魏晋时已经渐渐合一。邮以步传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邮的作用逐渐降低,而以马传为主的驿的作用得到提高。到了北周以后,沿途只剩下了驿,邮、传、驿逐渐合而为一,这在邮驿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为隋唐时期的邮驿体系奠定了基础。(3)区域性邮驿的发展。如蜀汉时期,西南地区得到开发。蜀汉以成都为中心,重修了子午道、褒斜道、金牛道;于金牛道上开凿了剑山,架设阁道,沿途设置邮驿;修复了四川至宜宾的石门道;疏通了自旄牛(今四川汉源南)经严道至临邛的路;开辟了佷山至武陵(今湖南常德西)的路。[1]这样以成都为中心的邮驿网络建立起来了,为以后的南征北伐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时期的“邮驿”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复而统一,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这一时期的邮驿体系更加完善,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隋朝修建了以大兴(今陕西西安)为中心的驿道交通网络,有大兴至洛阳的两京驿道,大兴往西北可至河西走廊进而通向西域,往南可远至南海,往西南可至蜀郡(今四川成都)。国内驿道四通八达,并且与与通往国外的路相接,促进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以及东、西方的交流。对于这种盛况,《隋书·食货志》有详细的记载:“诸州调物,没岁河南至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几条驿道:关中至剑南(今四川成都)的骆谷道,长安至回纥牙帐(今蒙古哈尔和林南)的参天可汗道,长安至涪州(今重庆涪陵)的荔枝道,等等。

驿使画像(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

隋唐时期的邮驿有了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与组织系统,邮驿组织有馆与驿,馆是在州与县以上设置的宾馆,负责接待官员与更换马匹;驿设置在驿道上,每15公里设一驿,负责接待官员、使者等,传递公文、军事情报等。为了保障邮驿系统的畅通,隋唐政府从行政与监察两个方面进行管理。行政方面:在中央尚书省之下设驾部司,负责管理全国馆驿。其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下有令史负责核验专用于驿的驿券,书令史负责核验用于军事的符节。在地方上,各道节度使之下设馆驿巡官,专管驿政。州有兵曹、县有县令掌管驿政。监察方面:各道都有判官负责考核邮驿系统官员,据此进行奖、罚、升、迁。除此之外,还有御史负责巡查各地驿站。隋唐时期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发展为邮驿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邮驿系统的完善又促进了隋唐交通业与商业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即是邮驿系统办事效率的完美体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1]参见马楚坚:《中国古代的邮驿》,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43页。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