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到付款,99元。”当快递员把这样一份包裹递到你面前时,怎么做?近期,南京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涉案金额高达1200万的诈骗案件。民警赴河南郑州抓获嫌疑人13名, 其中6人是快递公司员工。

案发

大妈很“较真”,收到诈骗快递后主动报警

7月23日一大早,市民刘大妈来到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汉中门派出所报警。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原来前一天刘大妈买菜时,女儿在家替她签收了一份99元的货到付款快递。“我闺女看姓名、住址、电话全是对的,就把钱付了。可我最近根本没有网购,打开一看是个太阳能壁灯,最多值十几块钱,这不明摆着被骗了吗?”刘大妈说,她按照快递单上的寄件方电话拨打过去,始终没有人接听,更别提退货退款了。“本来家里人都劝我,不到一百块钱的事,自认倒霉吧。可我想了一夜也想不通,这些人是怎么知道我的个人信息的?99块钱并不多,可如果大家都不报警,这些骗子不就没人管了吗?”

精准的个人信息、小额普遍撒网、货值不对等的商品……这些网络犯罪的特征引起了警方重视。南京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抽调精干警力会同鼓楼分局组成专案组,开展案件侦破工作。民警根据快递单上的寄件地址奔赴河南郑州展开调查。

“犯罪嫌疑人将受害人心理拿捏得非常精准,一张快递单上就隐藏了三重障眼法,也精准地戳中了当下消费者维权的难与痛。”南京市公安局网安支队驻鼓楼区大队大队长蒋广东介绍。

第一重障眼法:“狐假虎威”。邮寄者姓名是虚构的,因为受害人根本无从查证一个名字的真伪,但是“敢留下姓名”是一种强调“真实性”的心理暗示。

第二重障眼法:“兵不厌诈”。邮寄者电话看上去是固定电话,实际上是移动通讯终端,即早些年广泛使用、如今已被淘汰的“小灵通”。受害人在拨打这个电话时,基本上无人接听。警方表示,如果是空号,受害人会认为自己被骗,从而选择拒签或报警,所以骗子会留一个号码。另外,嫌疑人如果遇到同一个号码一天之中反复拨打时,才会接通电话。嫌疑人为安抚受害人情绪,便会以发错货、可退货等各种托词施缓兵之计。

第三重障眼法:“声东击西”。地址有问题。根据专案组的调查,嫌疑人在快递单上所留的地址是一个科技产业园,而真实的嫌疑人地址就在这个产业园隔壁。之所以这样设置,有三个原因,一是产业园本身具有迷惑性,看起来像是一家正规公司所在地;二是大隐隐于市,这个产业园占地十几亩,地址上并没有注明哪一个片区,所以如果只按照这个地址是根本无法投递的;第三层原因就不得不牵出这条犯罪利益链中真正的主角:快递公司营业部员工。

调查

快递员工泄露客户信息,形成“产业链式”骗局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郑州某科技公司法人郑某,早些年一直从事电商推广业务。通过知名网络平台的推送和植入推广公司产品。“只要用户点击了我们投放的广告,无论是否购买,电商平台都会按次向我们收取广告费用,这部分支出占了公司运营的相当比重。”如何才能减少这笔支出,郑某苦苦思索,一次在与长期合作而熟识的快递业务员刘某、卫某闲谈时,郑某忽然计上心来。

“你们快递公司内部系统不是能查到所有客户信息吗?你提供给我,我按照货到付款的方式广撒网,这样我能省掉广告运营的成本,你的发件量上去了,绩效工资不就来了?赚到的钱,我年底再分你5个点。”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一条由郑某供货物、刘某偷数据、卫某做售后、骆某具体干活的犯罪链条。刘某是快递业务员组长,操作公司系统驾轻就熟,他先后取得了3名营业部经理的密钥,在他们的纵容下窃取客户数据。令民警感到震惊的是,整个作案过程三分之二的步骤都是在快递公司完成的。

因为越做越顺手,而且发货量巨大,平均每天发货5000件,最后刘某把安装有公司内部系统的电脑搬到了郑某的办公室,直接导入会计的发货名目,生成的快递单就像流水一样,达上百米长。骆某直接把快递公司的货车开到郑某的仓库,雇佣十几名小工一起找货、分装、包装、贴单、扫描。卫某精准把握受害人心理,一千人中只能遇上一个较真的,实在搪塞不过去时,他就私下与派件员协商退款。

今年6月,刘某、卫某、骆某从公司获得与发件量挂钩的绩效工资人均5万元。刘某窃取用户数据,公司难道没有任何监管和预警吗?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寄递业的行业“顽疾”。该快递公司在全国有很多分部,每个分部的发件量都有竞争,为了在绩效排名中拔得头筹,各分部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这也是为什么刘某的3名部门经理都对其犯罪行为包庇纵容的原因。(宁公宣 顾元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