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除了杭州的试点活动外,深圳、上海、青岛等地交警也先后对快递、送餐行业电动车开展了专项整治。记者从福建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了解到,针对外卖骑行交通违法行为,该省并没有特别出台进行专项整治的法规。当前,福建省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解释。
让外卖小哥持证上路,从出发点上的“良善”和“于法有据”是无需质疑的。但是,国内多个城市的做法显然还是在“专项整治”这样的阵发式行政作业套路内。更重要的是,单从专项整治和配合持证上路,其实未必会是对外卖、快递O2O市场走向成熟的建设性方案,这种表皮作业的方案选择无意间遮掩了真正严重的问题。
这问题就是快递小哥这个职业本身的定性是否清晰,其劳动权益保障的支撑体系如何建构?这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在笔者的印象中,送外卖这样的“活计”只能是兼职,是大学生和低收入群体主业之外的一种贴补,从业者带着“玩票”的心态介入才能建构起精确的利益考量、唤醒生命价值意识和交通文明自觉。
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外卖小哥”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职业选择甚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了,其不顾一切拼命接单、透支健康、不顾交规等超负荷运转,是被相关经营程序和游戏规则事先设定好的游戏成本,至于由此带来的快递员健康透支和违反交规、危及公共生活等代价则并未充分顾及。而作为极其耀眼的“回报”,是其中透支和疯狂指数越高者。
当下更需要做的是教育企业和相关平台更改或优化“外卖小哥”的劳动报酬获取机制,不能在互联网经济伦理中简单植入“多接多得”“多拉快跑”“不顾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导向,而应该更多接榫以人为本、生命价值优先、法治意识的现代理念。更重要的是,“外卖小哥”能否成为一个可以有保障地干到退休的职业,这是需要有关各方包括国家劳动保障部门认真研究推敲的,如果各方面的劳动福利保障都还跟不上,如果这一行业本身的个性气质更多偏向于休闲、愉悦,那么,有关方面特别是用人单位就不必为其制造太多冗余的“靓丽”和虚假的噱头。这一过程的完成,会自然消解掉所谓专项整治和“持证上路”的可能性。否则,一切“东风”付之阙如,只顾搞个证让其上路,那只会让非理性的获酬机制亦即劳资关系更加坚固、执拗和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