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国家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室,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各主要快递企业: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国邮政业发展迅速,在降低流通成本、服务生产生活、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质量不高、安全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在供给侧发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邮政业对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释放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画大同心圆、构建生态圈”的思路,围绕补短板、提质效、降成本,强化创新驱动、注重联动融合、加强制度供给,着力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品质、创建服务品牌,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二)基本原则。

  以民为本。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服务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城乡普惠和消费公平,使商家、用户在行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改善工作条件,完善职业保障,促进企业一线员工更有归属感。

  市场主导。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质量,有效满足服务需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行业制度供给,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邮政普遍服务提质创新、快递服务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形成激发创新活力、推广创新成果、支持业态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理念、商业形态、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创造、引导和满足新需求。

  联动融合。科学统筹补短板、提质效和降成本工作,通过补短板推动行业提质效,以提升供给品质和供给效率促进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坚持“互联网+”邮政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产业、市场融合,优化供给结构,扩大供给范畴,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

  安全绿色。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构建企业、社会、政府三方共治的寄递渠道安全治理模式,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倡导绿色邮政理念,促进资源节约,推广绿色包装、绿色运输,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业迈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供给质效大幅提高,寄递安全有效保障,形成世界一流的邮政企业和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递企业集团,能够更好满足广大商家和亿万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二、补齐服务短板,增强供给能力

  (一)完善基础服务网络。

  完善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支持邮政企业实施西部、农村地区邮政网点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工作,优化调整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的运营模式。加强邮件快件处理中心、集散枢纽和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建设,提升骨干节点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深入实施“快递下乡”和农村电商邮政寄递网工程,整合农村商贸、供销、交通、电商等物流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实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有序集散和高效流通,切实提升服务“三农”水平。打造邮件、快件进出境通道,加强各类口岸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区建设,提升国际邮件、快件处理效率和能力。鼓励企业建设一批国际转运中心和海外仓,衔接境外邮政、快递、物流体系,构建立足周边、连通“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跨境寄递物流网络。

  (二)提升末端服务能力。

  推动邮政企业优化服务流程,提高邮政包裹服务质量,缩短邮件全程寄递时限,实现城市包裹投递到户,农村包裹投递到村邮站、村委会等。支持邮政企业以便民服务形式延伸、拓展服务功能,按照市场化机制代理投递农村地区快件,着力将邮政乡镇网点、村邮站打造成为农村寄递服务平台。鼓励快递企业结合各地实际深化合作,在农村共享网点、人员、车辆等资源,降低末端投递成本。实施快递“进社区、进院校、进商厦”工程,加强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智能包裹柜)和城市公共投递服务中心等末端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着力解决“摆地摊”问题。引导加盟型快递企业总部理顺与加盟网点的关系,规范运营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基层网点和员工的补贴机制,构建稳定、可持续的末端服务网络。鼓励快递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连锁零售和外卖平台企业以联盟、股权合作等形式开展共同投递,形成区域共同合作模式,促进实体店销售与网购融合发展。支持各地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推广符合标准的快递电动三轮车规范上路。

  (三)培育行业优质品牌。

  引导邮政企业主动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作业流程,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加快邮政企业自身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鼓励企业加强资源要素整合,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股权并购等方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支持邮政业上下游国有资本和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企业,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快递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引导加盟型快递企业完善产权激励机制,强化全程全网统筹管理,促进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培育中国快递国际品牌,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核心能力,加快构建定位准确、技术领先、服务一流、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打造中国快递航母。

  三、深化业务联动,优化供给结构

  (四)强化产业协同。

  实施“互联网+”邮政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向综合性寄递物流运营商转型。深入推进邮政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建立适应电子商务需求的服务产品体系。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邮政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合作,发展“入厂物流”“区域性供应链”等服务模式,遴选支持一批寄递服务制造业项目。实施寄递服务现代农业“一地一品”示范工程,为农产品提供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化、定制化服务,助力国家精准扶贫。打造跨境寄递引导工程,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所在地企业的跨境寄递服务能力,不断扩大跨境寄递服务范围。引导企业创新服务品种和模式,拓展与信息、金融、教育、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协同空间。

  (五)增加中高端供给。

  鼓励邮政企业在履行好普遍服务义务基础上,提供改址、约投等精准的投递服务。引导企业提高时限承诺产品的比重,拓展个性化、专业化、差异化、一站式寄递服务。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快运、冷链等物流服务,加强预冷仓储、分等分级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服务品类向生鲜农产品、易腐食品和医药等高端品易逝品扩展。鼓励企业积极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等便民利商新业态,大力发展特殊物品寄递、合同物流、逆向物流、代收货款、快递保险等服务。引导企业与上游业态优势互补,拓展服务功能,提供物流、仓储、金融、保险、通关、货代等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服务。

  四、突出安全绿色,提高供给品质

  (六)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设,聘用注册安全工程师,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内控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技术设备投入。建立寄递从业人员实名档案制度,严格执行《邮件快件微剂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配置管理办法》,出台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和安检人员管理规范,推动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全面落实,加强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管理。推进实施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全面提升邮政管理部门安全监管能力,实现动态可追踪、隐患可发现、事件可预警、风险可管理、责任可追究。健全寄递渠道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要活动期间寄递安全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企业安全生产评估分级制度,对评级偏低企业进行约谈警告、重点整治和黑名单管理。加强寄递安全宣传引导,提升寄递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用户安全用邮意识。

  (七)推动绿色邮政发展。

  鼓励企业再造运营流程,优化运输组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着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开展绿色包装物品研究,出台邮件、快件绿色包装环保标识认定使用和管理办法,开展绿色包装试点工程,提高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水平。鼓励包装生产商、电商平台、寄递企业等共同建立绿色包装联盟,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包装物料。大力推广环保袋、中转箱、笼车等物料设备,重点品牌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不低于90%,进一步提升新能源车辆的使用率。广泛宣传绿色邮政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方式,营造“绿色邮政,人人有为”的良好氛围。

  (八)提高寄递服务质量。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提升服务透明度和时限水平,切实降低邮件快件延误率、损毁率、丢失率和投诉率。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专项治理刷信、违规操作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打造放心消费样板工程,基本实现寄递作业“不着地、不抛件”。鼓励邮政企业采取增加运力、利用客运班车代运等措施,提高党报党刊投递服务质量,基本实现党报县城当日见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申诉处理平台,充分发挥12305申诉热线的作用,加强申诉受理和行政执法的联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寄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寄递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时限测试,加大相关信息披露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提供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提高寄递服务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五、注重融合创新,提升供给效率

  (九)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广泛使用自动装卸传输分拣、冷链物流等技术设备。制定邮政业技术研发指南,加强邮政业枢纽型基地业务与集成、关联产业垂直解决方案、实名制信息化解决方案、包装新材料新工艺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出台邮政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设立科技交流平台,开放共享信息资源和科技研发成果。支持行业协会、媒体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强邮政、快递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十)深入推进交邮合作。

  推动邮政、快递基础设施与铁路、公路、民航枢纽的同步规划建设,打通交通资源要素与寄递服务的衔接。加快机场、车站等邮(快)件绿色通道和装卸、接驳、仓储功能区建设。推广“高铁+快递”联合运营模式,建立中欧班列运输邮(快)件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甩挂运输力度,开展多式联运,提升运输集散效率。鼓励快递企业组建货运航空公司,与民航运输企业在飞机、飞行员、航线、场站资源等方面深化合作,提供纵向一体化的全过程物流服务。建设一批航空快递货运枢纽,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链和服务链,实现航空物流、跨境电商、电子信息、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产业的集聚发展。推进邮政、快递、交通运输企业整合资源,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快递物流发展新格局。

  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供给环境

  (十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开放邮政业竞争性业务,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邮政服务领域,完善经营邮政通信业务审批制度。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程序,完善分支机构备案、代理国际快递业务制度设计。落实快递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依法注销长期未实际开展业务的僵尸快递企业,加强许可闭环管理。完善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行业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推动落实快递企业同一工商登记机关管辖范围内“一照多址”政策。全面实施日常执法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综合执法和跨区域互查。

  (十二)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相关产业政策,开展中国快递业发展战略研究。出台行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指导意见。全力做好雄安新区邮政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衔接工作,科学谋划新区邮政、快递设施布局,着力提供优质寄递服务。落实《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及各区域专项规划,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研究提出邮政业增长极战略,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打造成为邮政业的改革创新先行区、转型提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引领区。加快推动《快递条例》颁布实施,制修订《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邮件快件实名收寄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立法工作。

  (十三)完善行业标准体系。

  加强邮政业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规范引导作用,助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修订后的《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实施力度,推动修订《住宅信报箱》标准。制定快递专用车辆国家标准,制修订快递封装用品、快递集装容器、快递服务与不同运输方式衔接等标准。加快快递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关联产业信息交换技术标准和冷链快递、逆向快递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力度,开展标准试点示范,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加强与万国邮政联盟、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建立统一互认的单证格式,为便利通关创造条件。

  (十四)形成信用约束机制。

  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电子信用档案,制定快递业信用信息内容、分类、共享标准。推动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实施行业违法失信企业、从业人员和用户“黑名单”制度,强化信息通报、舆论约束和信用惩戒。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邮政监督管理中掌握的行业信用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和查询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对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等国家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信用资源整合共享,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

  七、加强支撑保障,确保改革成效

  (十五)争取资金政策支持。

  推动落实西部和农村地区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资项目。积极探索邮政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邮政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升级、研发创新、企业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等项目。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方式,参与邮政、快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资金支持,推动互联互通邮政、快递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邮政、快递物流建设项目,申请中央和地方现代物流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合规取得进项抵扣税额,实现增值税应抵尽抵,协调落实省内跨地区经营总分支机构增值税汇总缴纳政策。

  (十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推动成立现代邮政教育联盟,发挥北京、南京、西安、重庆邮电大学共建院校资源优势,强化在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邮政、快递学科建设,开设仓储、路由规划等实用课程。加强全国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开展职业院校现代邮政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遴选、建设和推广一批邮政快递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示范专业点,举办“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快递技能人才“853”工程,制定快递员、快件处理员职业标准,推进快递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支持企业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积极推进邮政业智库联盟建设,加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

  (十七)加强员工职业保障。

  推动有关部门出台完善快递从业人员职业保障意见,建立健全快递职业保障体系,稳定快递从业人员队伍。推动快递企业与员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支持其他快递从业者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医疗保险,配合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工伤保险保障方式。加强从业人员职业病防治和心理健康保护,督促企业调整雾霾严重区域和灾害天气期间一线员工时效考核标准。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强化快递职业人才评价服务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拓展从业人员向上发展空间,搭建管理、技术等晋升通道。加强行业党团工会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工会作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和检查指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取得实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各项重点工作的责任主体、时间进度和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国家邮政局将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推进邮政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遇有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家邮政局报告。